戏与非戏之间: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与川剧《马克白夫人》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切入点:川剧 出处:《四川戏剧》2013年02期
【摘要】:川剧《马克白夫人》以写意性将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改编为以"马克白夫人"为主角的川剧折子戏《马克白夫人》。《马克白夫人》在川剧的唱、念、做、打程式中,不仅充分挖掘、外化了马克白夫人杀人前后的心理特征,而且通过改编把马克白的心理特征拼贴在马克白夫人的表演中,二者的心思、心理、行动合二为一,在浓郁的诗意表演中,以角色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在叙述媒介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变态。川剧《马克白夫人》以"诗意"的川剧审美形式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而《麦克白》则借助于唱腔和表演的诗意展现了人物性格、心理、行动和情感。将川剧的唱腔、表演之美拼贴入莎剧的情节之中,使川剧《马克白夫人》成为一部具有浓厚诗意特征,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交织的写意莎剧。
[Abstract]:Sichuan Opera "Mrs. Mark White" adapts Shakespeare's tragedy "Macbeth" to "Mrs. Mark White" as the main character of Sichuan Opera in freehand brushwork. "Mrs. Mark White" in the singing, reading, doing, and programming of Sichuan opera.It not only fully excavated and externaliz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rs. Mark White before and after the murder, but also collat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k Bai into Mrs. Mark Bai's performance through adaptation. The two minds, psychology, and actions were combined into one.In the rich poetic performance,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metamorphosis is fully ref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versity of narrative media, taking the role's consciousness flow as the clue.In the aesthetic form of "poetry", the tragedy of Shakespeare "Macbeth" is interpreted in "Mrs. Mark White", while "Macbeth" shows character, psychology, action and emotion by means of singing and performing poetry.The singing of Sichuan opera and the beauty of performance are collated into the plot of Shakespeare's play, which makes "Mrs. Mark Bai" a freehand Shakespeare play with strong po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twined with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WW005
【分类号】:I1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鄢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振兴川剧——与著名川剧演员田蔓莎一席谈[J];四川戏剧;2002年02期
2 秦泰;田蔓莎用生命体验燃烧出舞台艺术魅力[J];中国戏剧;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建钢;李红霞;;穿越文本的文化洞观与符号诠释——文化传统与符号批评视野中的《聊斋志异·黄英》诠解[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胡观毅;;论春柳剧的悲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闵杰;;蝙蝠与香烟——“反幻觉”视域下的皮兰德娄与布莱希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侯欢欢;;端午节传说所折射的审美潜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戴荧;;中西悲剧审美差异成因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8 吕客;;中国古典戏曲中英雄悲剧的内在形态和审美特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康兆春;;迷失在无序世界——库弗《街边车祸》的后现代写作体验[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倪震;道德伦理片和时代精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易红霞;;粤剧在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策略[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龚莉萍;;试论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影响[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叶世祥;;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论话语的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钟鑫;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知;网络暴民成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朱雪琴;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5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李姜江;悲喜交加的人生 笑中含泪的温情[D];南昌大学;2010年
8 章慧宇;都市迷宫的系统观照与现代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纪海英;论戏剧文学教学对中师生文化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仕忠;德国人喜爱川剧吹打乐[J];四川戏剧;2002年05期
2 余文通;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走笔田蔓莎新戏专场[J];四川戏剧;2000年03期
3 ;秋江(川剧)[J];剧本;1952年Z2期
4 严肃;序《任衡道剧作选》[J];四川戏剧;1994年02期
5 廖全京;题材的超越川剧《山杠爷》散记[J];剧本;1995年11期
6 唐思敏;她追求艺术的完美──倪绍钟印象[J];四川戏剧;1996年03期
7 小元;魏益新与川剧魏派名剧《店房责侄》[J];四川戏剧;1997年03期
8 李祥林;川剧:百年史闪回[J];今日四川;1999年04期
9 黄光新;菊坛耆宿川剧知音——读《老两口谈戏——川剧》[J];四川戏剧;2001年05期
10 田蔓莎;感谢川剧[J];四川戏剧;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田蔓莎;;我演“这一个”邓么姑[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裘行洁;;斯特拉特福的启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4 王正明;;川剧唢呐曲牌及其运用[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廖全京;;题材的超越——川剧《山杠爷》散记[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周企旭;;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张羽军;;含英咀华 唱彻悲情——谈川剧《死水微澜》的艺术创造[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平;;新时期四川川剧院舞台优秀剧目回顾[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谌强;今天如何演绎经典名剧[N];光明日报;2010年
2 ;川剧走进中国著名学府[N];四川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珏娟 实习生 孟婷婷;川剧,有了消费市场?[N];四川日报;2005年
4 樊明君;法国导演创新川剧《镜花缘》[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卢毅然;重庆川剧的“梅花三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罗松;《死水微澜》——从川剧到京剧的“跨界”[N];人民日报;2011年
7 李贵华;解读川剧[N];重庆日报;2001年
8 田蔓莎;感谢川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大真;川剧振兴十八年[N];四川日报;2000年
10 雨林;川剧“变脸”的百年秘密[N];四川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宋海萍;文化性与生物性的对抗:生物—文化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罗马剧[D];西南大学;2013年
3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5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2年
7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小玲;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5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6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9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9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1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