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14年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
廖伟滋
【摘要】:2012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是中国的本土作家莫言,诺贝尔奖的获得让更多人认识了莫言以及他的作品。就像颁奖词说的那样,他的作品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生死疲劳》正是这一特点的代表作。《生死疲劳》是深刻的意义与独特的风格相结合的完美之作。而诺贝尔奖则归功于作者精彩的原作和优秀的翻译,各语种的翻译,尤其是英译是助之成功的一臂之力。因此,把葛浩文的英译本" Life and Dea th Are Wearing Me Out"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葛浩文如何把原著的意义和风格再现出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90年代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大有全盘否定的趋势。从这一方面说来,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对树立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运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进行详细地剖析探讨其在意义及风格上与原作达到对等的翻译策略。通过此研究,本文作者发现: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实现意义和风格的对等;葛浩文尤其注重信息的对等以及异国风情的保留。本文认为功能对等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将其运用到文学翻译中以弥补文学英译的不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齐;;“落后”农民形象的嬗变——以欧阳山《前途似锦》与莫言《生死疲劳》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卜玉坤;王晓岚;;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林书武;;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1年02期
4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5 张红;;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经贸词语英译方面的应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6 吴耀宗;;轮回·暴力·反讽:论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J];东岳论丛;2010年11期
7 韩国勇;;尤金·奈达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张清宏;田翠芸;;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唐金同;;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文化差异中词的对等翻译[J];科技信息;2012年12期
10 汪臻;陈科芳;;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静;;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高红云;词语的民族特色及其翻译[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吴来安;;文学翻译策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黄玉霞;;翻译策略选择的动态顺应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张士民;从“夜与晨”看理想的译诗[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李程;;诗歌翻译的美学渊源——从文学翻译到汉语古诗词英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7 刘畅;;旅游翻译之我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魏薇;胡朝霞;;《尤利西斯》译文中翻译策略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9 陈凤芝;;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限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陈涛;;从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文看宋词的英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锋;;翻译标准的动态特征和原文差异性的保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谊;;《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熟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的运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敏;从语用学的角度看金融类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新光;王晶;;顺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3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4 张海鸥;;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处理[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5 毛琴霞;;做大作家岂能舍弃道德追求 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J];博览群书;2009年01期
6 单文波;对Nida动态对等论的再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任艳杰;赵丽娜;;浅议电影片名的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9 邵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10 胡湘梅;;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J];理论与创作;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光明;;《生死疲劳》:对历史的深度把握[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2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5 李自国;;讲述历史 反思人性——解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张超荣;;《生死疲劳》的全面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7 李焱;;论《生死疲劳》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8 陆展;;《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主体意识”[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9 鄢玉菲;;《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10 孟利;;《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鸰;[N];文学报;2006年
9 记者 唐柳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王邢政;[N];中国邮政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欣;《生死疲劳》叙事艺术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赵明娟;改写理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张蕾;从阐释运作理论看《生死疲劳》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培华;《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5 薛亚男;阐释学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延安大学;2014年
6 廖伟滋;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潘敏燕;译者主体性视野下的《生死疲劳》英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张志美;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葛浩文对《生死疲劳》的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D];西南大学;2014年
10 杨珊珊;莫言《生死疲劳》英译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视角看《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