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年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
吴迪龙
【摘要】:诗歌,作为国家杰出文化的宝贵遗产,堪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历经千百年的洗礼,诗歌语言简洁洗练、韵律严谨、对仗工巧。由于诗歌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形式的美学性质,对于所有民族来说,它都可以被视作最具审美情趣和至高无上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光辉璀璨的一笔,其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都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在于它简洁的言辞、丰富的形式、深远的内涵,等等,而正是这些特征为翻译带来了难度。尽管在翻译过程中,诗歌内涵的损失和诗歌美感的磨蚀是不可避免的,诗歌翻译仍拓展了不同国家及文化对于文学研究的视野,并且为人类文学研究增光添彩。 互文性作为有关文本的理论,是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互文性理论发源自西方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思潮,该理论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里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正如首次正式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的法国著名理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所言:“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哈蒂姆,梅森,2001,125)自此,互文性理论就成为了文学理论最为重要的分支。当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时,这种互文性关联可能因为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受众所理解,从而成为语际交际中的障碍。互文指涉宛如藏匿在文化这张大幕后的“导演”,他操纵前台“演员”即语言符号进行表演。如若只看到“演员”而忽略了幕后的“导演”,就会造成对文本的误解。因此,对互文指涉的完全理解有助于对原语文本的正确解读,这对翻译研究非常重要。 互文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它契合了翻译研究发展的方向,即对原文中心的颠覆及对译文的重视,对译者主体性、文化背景和多元翻译标准的关注,因而被译学研究所采纳并得到了深入的探索。正因为互文性理论与诗歌的语言特征相符,将其运用于诗歌翻译研究领域是可行且有益的。 本论文旨在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共分为七个章节,每章在论述主题方面有所侧重。 绪论部分首先提出文章的研究目的所在,并陈述了诗歌翻译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诗歌翻译研究的发展情况。本章指出,诗歌翻译非封闭的、静态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体系,唯有超越与消解可以赋予诗歌翻译无穷的活力。这一点不仅是互文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和要求,同时还符合了文学理论和翻译学科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通过对众多理论家思想的分析追溯了互文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将互文性看做一个描绘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批评武器。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文本观,互文性追求文本的不确定性、不完整性、互动性、非线性和耗散性,从而自诞生之日起就赢得了广泛关注,并对相关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不同领域的大量学者根据他们自身研究的重点和需求大大的丰富并拓展了互文性理论体系。 第三章侧重互文性理论和翻译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本章从互文性翻译研究现状入手,根据意义和文本的互文性本质将翻译归结为一种互文性活动,并重新检验了互文性视角下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三重身份,最后阐明了互文性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首先详述了诗歌的构成要素以及诗歌翻译的本质。同时,本章还从互文性角度讨论了诗歌可译性、诗歌翻译标准、诗歌翻译归(异)化策略等一些由来已久的话题。 第五章讨论了互文性观照下诗歌翻译中语音传递的处理。本章首先从语音的三个方面,即节奏、韵律及音位效果,就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音乐性的体现进行了对比;然后详细论述了不同情况下有关语音诗歌翻译的策略选择。就节奏来说,本章提出中国古典诗歌中“顿”在翻译中应当用英语中的韵脚来代替,中国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律诗在英译中应当以抑扬格五音步的形式呈现。就韵律而言,根据英语汉语之间韵律的互文,本章提出源语的韵式应当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或者固定的韵式,英语诗歌的押韵格式(如:随韵式、双交韵式和抱韵式)与汉语诗歌的押韵格式构成互文。至于音位效果,本章从两个方面探索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英语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即联觉语音象征和叠音词。 第六章着重于互文性对翻译过程中诗歌意象再造的阐释力。首先对诗歌的意象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其概念、起源、发展、本质和分类;然后回顾了与诗歌意象再造相关的两理论,即关联理论和主体性。本章主要讨论了传统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关于诗歌意象再造的方法及策略。根据互文性理论,诗歌意象再造可简化为两主要策略:通过保留原“象”从而保存其“意”,或通过调整原“象”从而保存其“意”。本章通过理论描述佐以语料分析的方式对以上两种策略进行了详述。 文章最后部分辩证地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互文性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无疑具有深远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上,本文遵循了跨学科研究的最一般科学方法论,即演绎、归纳与类比。此外,在广泛涉猎互文性及诗歌翻译理论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思考。本文以互文性理论综述辅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个案分析,理论阐述与翻译实践相辅相成,体现了本文撰写方法论上的逻辑严谨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云,谭旭东;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象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慧颖;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音韵美[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 麻晓燕;浅谈叠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作用[J];北方论丛;1999年02期
4 申小龙;诗歌音律形象之语源理据[J];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5 门立功;;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滨州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6 杨焯,纪玉华;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贾根生;关于理解诗词典故的几个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余丽君;诗歌翻译中的相似联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10 刘琦;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问题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申静;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海燕;;试论传统汉诗语言体系下杜诗的言语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郑鸿芹;王忠;周春辉;;英语术语“Sport”的译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顾正阳;康添俊;;古诗词英译中的道别礼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孙媛;;骨子里的浪漫——试论杰克·伦敦性格中的浪漫主义情结[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倩;;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中语言的不可靠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10 张晓光;;基于功能理论下的英译汉中的情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良明;新思想拒绝文化属性:一个文学的教训[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启功;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3 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4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5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6 刘克璋;唐宋咏物诗的欣赏与英译[J];福建外语;1996年02期
7 卓振英;诗歌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J];福建外语;1997年03期
8 吴小如;;说李商隐《柳》——唐诗今榷之二[J];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03期
9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10 王贵明;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与《理解抑或误解?——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商榷[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红;;互文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武俊辉;;互文性视野中的诗歌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武俊辉;;互文性视野中诗歌翻译的音美再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4 罗海鹏;;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以《叶限》和《Cinderella》为例[J];山花;2009年16期
5 赵红辉,肖利民;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7 江弱水;;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8 阿瑛;;互文性理论与后现代写作[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9 张春雨;;李清照词的互文性解读[J];飞天;2011年06期
10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10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立元;[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明江;[N];文艺报;2009年
3 丁湘;[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傅浩;[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北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朱洁;[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李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李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魏刚;[N];北京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5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中强;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10 崔莹辉;《老子》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玉霞;从互文性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