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
发布时间:2020-12-28 11:38
瑞典童话大师林格伦在20世纪童话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是张扬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作品《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推向了顶峰。本文旨在对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进行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对童话游戏性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从人物形象的游戏性、情节的游戏性、语言的游戏性三个方面展开阐释其童话的游戏性。童话中的人物言行举止都带有玩的性质,层出不穷的游戏场面,幻想出其不意,欢乐层层叠起,自由主体个性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情节贯穿始终的都是游戏性,是在主人公游戏心理的主体意识支配下完成了整个过程。远离生活的故事情节为儿童脑海中奇思妙想的实现搭建了桥梁;打破常规的故事情节给儿童按部就班的生活带来了新奇;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儿童沉浸在主人公营造的游戏情境中,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共同寻找童年的乐趣。语言的游戏性主要通过幽默的语言来实现。童话用幽默贯穿,几乎是每一个具有游戏精神和童年意识的成人作者创作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叙事语言的具体表现方式,而且深入到文本内核,深刻传达出童话快乐的本质。其次,探讨了林格伦童话游戏性的理论观照。本文认为林格...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林格伦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
一、形象的游戏性
二、情节的游戏性
三、语言的游戏性
第二章 林格伦童话游戏性的理论观照
一、快乐原则
二、幻想原则
三、自由主体原则
第三章 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之形成
一、童年情结与成人的话语霸权
二、对“自我”的确立
三、童年的存在方式──游戏
四、童话创作──成人游戏的延续
结语
一、林格伦童话游戏性的现代价值
二、书写对儿童群体的真正关怀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J]. 林勇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童话心理学的童话艺术观[J]. 舒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3]从加达默尔的“游戏说”看文学意义的发展规律[J]. 张明.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1)
[4]林格伦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与现代性[J]. 张瑷.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2)
[5]林格伦早期童话的创新与变异[J]. 代天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6]“地球村”中的“互补”庄园——林格伦创作中的“互补性”[J]. 张晓飞. 沈阳大学学报. 2003(01)
[7]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J]. 李利芳. 兰州大学学报. 2003(02)
[8]从“长袜子皮皮”到“小飞人卡尔松”——阿斯特丽·林格伦童话的两次飞跃[J]. 冯海.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01)
[9]童话教学中的精神分析诠释——看《白雪公主》中的伊赖克辍情结[J]. 杜燕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04)
[10]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J]. 俞义.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本文编号:2943690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林格伦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
一、形象的游戏性
二、情节的游戏性
三、语言的游戏性
第二章 林格伦童话游戏性的理论观照
一、快乐原则
二、幻想原则
三、自由主体原则
第三章 林格伦童话的游戏性之形成
一、童年情结与成人的话语霸权
二、对“自我”的确立
三、童年的存在方式──游戏
四、童话创作──成人游戏的延续
结语
一、林格伦童话游戏性的现代价值
二、书写对儿童群体的真正关怀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J]. 林勇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童话心理学的童话艺术观[J]. 舒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3]从加达默尔的“游戏说”看文学意义的发展规律[J]. 张明.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1)
[4]林格伦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与现代性[J]. 张瑷.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2)
[5]林格伦早期童话的创新与变异[J]. 代天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6]“地球村”中的“互补”庄园——林格伦创作中的“互补性”[J]. 张晓飞. 沈阳大学学报. 2003(01)
[7]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J]. 李利芳. 兰州大学学报. 2003(02)
[8]从“长袜子皮皮”到“小飞人卡尔松”——阿斯特丽·林格伦童话的两次飞跃[J]. 冯海.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01)
[9]童话教学中的精神分析诠释——看《白雪公主》中的伊赖克辍情结[J]. 杜燕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04)
[10]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J]. 俞义.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本文编号:2943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94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