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

发布时间:2017-07-14 02:08

  本文关键词: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


  更多相关文章: 王尔德 《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 《石榴屋》 矛盾性 唯美主义


【摘要】:唯美主义自产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因为根植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主义思想对人们来说太过激进,同时它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就其矛盾性来说,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文以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石榴屋》为案例,对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进行深入分析。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 绪论主要论述了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概况、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并对王尔德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重点对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进行阐述。此外,对近年来国内外王尔德童话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从四个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自身所存在的矛盾。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对待宗教的矛盾态度、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对待美的矛盾态度以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矛盾。在这两部童话集中,王尔德在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复杂的矛盾性。他既为宗教所吸引、赞美上帝,又无情地揭露宗教人士,如神父、牧师的浅薄无知。在对爱情的态度方面,王尔德在赞美爱情的同时,又表现出对爱情的不屑,甚至是贬斥。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我们还能隐隐地感觉到一种潜在的矛盾,那就是儿童世界的单纯美好与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之间的矛盾。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对美的追求近乎狂热,从文学创作至日常生活,无不唯“美”是从。但从王尔德的童话来看,他内心对自己所追寻的美并不完全持乐观态度,,他在童话中塑造出一系列美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又都被王尔德亲手摧毁。 第二章就王尔德童话作品与其唯美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生活两对关系上。王尔德反对文学创作涉及道德和生活的内容,但我们看到,他的童话中充满了道德说教以及对生活的无情揭露。 第三章对王尔德童话中诸多矛盾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环境、王尔德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以及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矛盾性正是这种种矛盾存在的原因。 结语对论文进行概括,并再次强调本文的观点。
【关键词】:王尔德 《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 《石榴屋》 矛盾性 唯美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2
  • 第一章 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矛盾12-25
  • 第一节 对待宗教的矛盾态度12-15
  • 第二节 矛盾的爱情观15-19
  • 第三节 童话中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矛盾19-23
  • 第四节 对待“美”的矛盾态度23-25
  • 第二章 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与唯美主义理论的矛盾25-36
  • 第一节 童话中的道德说教性与其唯美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25-28
  • 第二节 童话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其理论之间的矛盾28-36
  • 第三章 王尔德创作矛盾性的根源36-45
  •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矛盾性的反映36-38
  • 第二节 王尔德自身成长经历及个人行为习惯38-42
  • 第三节 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内部的矛盾性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中的家庭观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袁霞;唯美主义文艺观的生动体现——试评王尔德的喜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与自我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吴学平;反叛与超越——论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6 陆建德;“声名狼藉的牛津圣奥斯卡”——纪念王尔德逝世100周年[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7 张介明;从《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4期

8 吴学平;国内王尔德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9 张介明;当代西方的王尔德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陈瑞红;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J];文史哲;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539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39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8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