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尔洵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关键词:迦尔洵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迦尔洵小说情节并不复杂,鲜明的主题、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叙事角度是其艺术特色。 迦尔洵小说主题鲜明,始终围绕死亡、战争、爱情这三个主题来揭示世间的恶。他有着敏锐的头脑和敏感的内心,,世间所有的恶都在他脆弱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在战争中看到这种恶,在爱情中看到这种恶,而这种恶常常导致主人公的死亡。在迦尔洵作品中,死亡、战争和爱情这三个主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鲜明的主题特色。 心理描写也是迦尔洵作品主要艺术特色之一。在迦尔洵小说中,既有直接公开的心理描写——人物独白,也有间接隐蔽的心理描写——特写镜头和人物肖像。 人物独白能够让读者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在小说《夜》中,独白是主要心理描写方法;在小说《四天》和《一件意外事》中,独白并不占据中心地位,但也是重要心理描写方法之一。 特写镜头在迦尔洵小说中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带有评价或分析性质的详细描写;第二,通过描写濒临死亡的人,把目光聚焦在病人旁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三,描写失去意识的人在瞬间完成的一系列行为。 肖像也属于隐蔽的心理描写,迦尔洵通过人物肖像从视觉效果上增强对读者的影响力,更好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 在本文中,我们还将探讨“他人言语”和“视点”的作用。在迦尔洵小说中,直接言语既可以属于人物,也可以属于没有生命的物品。直接引语展现的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观点想法,而非作者本人的观点,直接引语的使用更利于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间接引语和准直接引语在迦尔洵小说中则较少被使用。 我们根据乌斯宾斯基的研究,把迦尔洵小说中的“视点”分为三类:意识形态层面的视点,空间时间层面的视点以及心理层面的视点。这些不同的视点在迦尔洵作品中均有明显体现。
【关键词】:迦尔洵 主题 心理描写 叙事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0
- 绪论10-20
- 第一节:迦尔洵生平与创作概述10-14
- 第二节:国内外迦尔洵作品研究现状14-17
- 第三节:本文主要内容17-20
- 第一章:迦尔洵小说主题特色20-32
- 第一节:死亡主题20-24
- 第二节:战争主题24-28
- 第三节:爱情主题28-32
- 第二章:迦尔洵小说的心理描写特色32-46
- 第一节:独白的心理描写功能32-38
- 第二节:特写镜头的心理描写功能38-42
- 第三节:肖像心理描写功能42-46
- 第三章:迦尔洵小说中的叙事特色46-57
- 第一节:迦尔洵的视点问题46-50
- 第二节:“他人言语”及其叙事功能50-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卫,沈斌;死亡的蕴含与生存的拷问——解读余华小说对人物生存的体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孙晨;;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旭;鲁迅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借鉴与运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陈丽;;异类的悲剧 自我的写照——王尔德童话中的异类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黄青青;;叩问死亡的真意——论悲剧死亡意象的艺术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6 谷峰;;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胡莉莉;;鲁迅文学译作的副文本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杨中华;关于死亡的诠释——爱德华·蒙克的《生命之路》[J];包装工程;2003年05期
10 侯计先;;鲁迅翻译中的未来意识——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儿童文学翻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观泉;;兵燹与弦歌[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曹海艳;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真理探寻与历史悲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少敏;论王尔德作品中的死亡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左传韵;从畏惧的面对到平静的领悟[D];南昌大学;2010年
6 张婷婷;论《京华烟云》中的“死亡情结”[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玲;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洁;丹尼·博伊尔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超;浅析都梁小说死亡主题的美学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媛;方方小说中的死亡叙事[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0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4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