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读
本文关键词:《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迈克尔·坎宁安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他相信文学是艺术传播美学和美德的最好形式,并且能教导女性如何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拥有自己的生活。因此,他描绘的人物非常生动并且符合当时的社会特点。他凭借小说《时时刻刻》而备受关注,这部小说出版于1998年,1999年获普利策奖和福克纳奖。在《时时刻刻》这个故事中,他用《达洛维夫人》作为线索,讲述了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中三位女性的一天。 本文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进行分析,揭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精神压迫,以及她们在受压迫的状态中惊醒,进而反抗的过程,最终揭示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人格的发展。 本论文由四个章节和结论组成。第一章包括坎宁安和《时时刻刻》的简介,以及这部作品的研究综述。第二章是理论概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且着重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凯瑞·霍妮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可依据的靶子,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又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升与成长。第三章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从麻木的受压迫状态到惊醒后的反抗的心理过程,显示了父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性的影响。第四章运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这三个女性人物身上反应出的变化,从三个女主人公的自杀到逃避再到找到自我的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精神也在成长。 通过三四章的分析,得出结论:父权社会文化主义及其社会标准是建立在男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他们忽视了女性的感受,并且在这种文化中女性被看作是二等公民。因此,女性的人格一直被压制,并且逐渐被扭曲。因此,这部作品显示了坎宁安对妇女的权利问题和社会地位的高度关注,以及女性实现协调发展的独立的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时时刻刻》 女性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Introduction7-12
- 1.1 Introduction to Michael Cunningham and The Hours7-8
- 1.2 Literature Review8-12
- 2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tic Feminism12-17
- 2.1 Feminist C riticism and Psychoanalysis12-13
- 2.2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13-15
- 2.3 The Early Feminine Psychologist Karen Horney and Her Theory15-17
- 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Hours17-37
- 3.1 Woolf's Twisted Personality17-23
- 3.1.1 Woolf's Living Space17-18
- 3.1.2 Woolf'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18-23
- 3.2 Laura's Depressed Personality23-29
- 3.2.1 Laura's Living Space23-25
- 3.2.2 Laura'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25-29
- 3.3 Clarissa's Tangled Personality29-37
- 3.3.1 Clarissa's Living Space29-30
- 3.3.2 Clarissa's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30-37
- 4 The Femal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Growth in The Hours37-45
- 4.1 Suicide-Woolf's Silent Revolt37-40
- 4.2 Escape from Home-Laura's Avoidant Revolt40-42
- 4.3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Clarissa's Confrontation with Life42-45
- 5 Conclusion45-47
- Notes47-49
- Bibliography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 Acknowledgements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翔宇;王锡渭;;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王欣;王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张力性有机整体结构——新批评视角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程金玲;;李白与李贺梦幻诗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杨靖;弦外之音细细品——古代诗歌中隐语现象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魏京京;;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刘银景;叶胜年;;解读《赶牲畜人妻子》的丛林母亲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陈惠君;;“母与女”:母女谱系在《喜福会》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黄敏;;艺妓文学与古代女性的挣扎和“超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讨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晶;;空间的性别 性别的空间——论《琐事》中家庭空间的政治关系[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剑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知识论[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巢小丽;;传播、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杨彩霞;;西方文学想像视阈内的《圣经》文学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9 张敬婕;;新媒体发展与性别传播的变革[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2007年
10 尹旦萍;;平等与差异:《婚姻法》解释(三)有关房产规定的性别解读[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高莹;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冷舜安;当代中国性别和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连楠;团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董文静;论影像阐释对小说的提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跃;在传统与现代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璞玉;荣格理论角度解读《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欧海艳;林白小说创作本土化流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5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8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