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文本无言的对话-《发条橙》之读者反应解读
发布时间:2017-08-01 00:22
本文关键词:读者与文本无言的对话-《发条橙》之读者反应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发条橙》 安东尼·伯吉斯 读者反应 否定 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
【摘要】:《发条橙》是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英国文坛“反试验”浪潮过后的第一部“试验小说”。1998年,《发条橙》被列在美国现代图书馆的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该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少年犯在被抓捕后,被迫接受“路德维克技术”处理,成为一个不再作恶却完全丧失自我意志的“发条橙”的故事。本文拟从读者这一视角解读该文本,以期证明读者在文本意义的构建中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文本创作且对丰富文本意义起积极作用的主体。 作为西方文学历程中的第三次变革,读者反应批评颠覆传统,将焦点置于读者在文本阐释中的作用,为西方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该理论主张作品文本不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含义”,没有唯一正确的阅读。对作品的一致意见、解说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特定条件的某些读者中。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部分,分为三个小节,主要围绕安东尼·伯吉斯以及其代表作《发条橙》的介绍,文本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本文的方法论,充分介绍了读者反应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姚斯、伊瑟尔等人提出的相关重要理论术语。 第三章着重对读者这一角色在文本阐释中的积极作用进行阐述,包括不同的读者模型,如姚斯的“历史的读者”,斯坦利·费希的“有知识的读者”等,进而特别聚焦小说的第二十一章中读者与作者围绕文本产生的分歧以及实际读者对《发条橙》正面或者负面的解读。第四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首先,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重要领域,隐含作者为文本中主人公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次,文本当中体现出的对当时社会环境和当代小说传统的否定也将是本章中的另一条主线。第五章集中讨论读者与文本的无声的互动。这种互动从读者反应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中体现出来,,分别是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文本通过其内在召唤结构,借助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形式文章中的体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实现对空白的填补,以实现与文本的互动。期待视野是读者与文本发生互动的另一种形式。读者以其生活经验和过去的文学体验为依据,不断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发展产生期待,而这种期待又在实际文本情节的发展中不断被纠正和重塑。 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语部分,即: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积极参与到文本的创作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发条橙》只不过是一张纸上成千上万的文字而已。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读者自身也是实现了其美学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读者在文本阐释过程中,是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文本丰富的阐释性正是通过千差万别的读者阅读过程和感受实现的,而这正是读者反应批评解读文本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发条橙》 安东尼·伯吉斯 读者反应 否定 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7
- Contents7-8
- Chapter 1 Introduction8-15
- 1.1 Anthony Burgess and His A Clockwork Orange8-11
- 1.2 Literature Review11-12
- 1.3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12-15
- Chapter 2 Research Methodology15-20
- 2.1 Historical Development15-16
- 2.2 Relevant Concepts of Reader-response Theory16-20
- Chapter 3 Reader's Active Role i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20-29
- 3.1 Various Models of the Reader20-23
- 3.2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Author and Readers23-25
- 3.3 Reader’s Interpretation of A Clockwork Orange25-29
- 3.3.1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A Clockwork Orange25-27
- 3.3.2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of A Clockwork Orange27-29
- Chapter Four Textual Analysis of A Clockwork Orange29-37
- 4.1 Character Analysis from Implied-Author Perspective29-32
- 4.1.1 Alex30-31
- 4.1.2 Alexander31-32
- 4.2 Negation in A Clockwork Orange32-37
- 4.2.1 Nega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33-35
- 4.2.2 Negation of Traditional Novel Style35-37
- Chapter Five Mute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37-49
- 5.1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37-41
- 5.1.1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of Life Experience37-39
- 5.1.2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of Literary Experience39-41
- 5.2 The Appeal Structure in the Text41-49
- 5.2.1 Blanks Unfilled in A Clockwork Orange42-45
- 5.2.2 Narrative Strategy of A Clockwork Orange45-49
- Conclusion49-51
- Bibliography51-55
- Acknowledgements55-5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刚;论沃·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3期
2 张隆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现代西方文论略览[J];读书;1984年03期
3 庞弘;;在人性的两极间徘徊——试论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的叙述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爱华;;安东尼·伯吉斯眼中的后现代世界——《发条橙》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李桂荣;;《发条橙》中的他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白晓荣;;人类生存的自由悖论——反面乌托邦小说《发条橙》的人类生存忧思与警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姜桂芬;;解构《发条橙》之反面乌托邦主题[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李小青;;对人类走向成熟的期待——《发条橙》的乌托邦功能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9 解跃芳;;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秀拉》[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10 余目;;《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J];新闻世界;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601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0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