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前后布朗肖对贝克特语言观的影响——兼《无名者》叙事分析
本文关键词:1950年前后布朗肖对贝克特语言观的影响——兼《无名者》叙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贝克特 布朗肖 文学语言 虚无 死亡 否定 悖论 叙事
【摘要】:贝克特是学术型作家,曾涉猎的哲学思想不计其数。本文从1950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布朗肖关于文学语言的思想入手,结合分析布朗肖与贝克特两人在实际生活与小说作品中的交集,来阐述贝克特对于语言观的接受包括他在小说《无名者》中所反映的相关的语言观,以及对于"虚无"和叙事死亡的悖论的理解。概括说来,语言的变化在布朗肖和贝克特的作品中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虚无化,一是死亡。经历了这两个阶段之后,故事中的"我"和讲故事的"我"都消失在叙事中。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贝克特 布朗肖 文学语言 虚无 死亡 否定 悖论 叙事
【基金】: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贝克特与布朗肖——贝克特小说的叙事分析”(B-5300-13-010) 2013年上海市085工程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贝克特的语言哲学观”(Z085WGYYX13029)
【分类号】:I565.074
【正文快照】: 思想者的交集如果没有《午夜》(Minuit)杂志,贝克特就不会在文学史上名垂千古。这么说恰如其分,因为正是《午夜》的编辑兰东(J.Lindon)慧眼识珠,才在20世纪50年代初替当时怀才不遇的贝克特一口气出版了《莫洛伊》(Molloy,1951)、《马龙之死》(Malone Dies,1951)、《无名者》(T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勇;周艳梅;;追寻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在酒楼上》与《城堡》的精神契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周小娟;;“坦白”仪式的文学呈现——再论《简·爱》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徐晓霞;;卡夫卡的写作人生[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戴瑶琴;流氓的拳头与绅士的耳光——评小说《英格力士》[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5 彭俞霞;;作为一种生活的写作——评威尔冈的《在我母亲家的三天》[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6 赵山奎;;卡夫卡《日记》及其“文学空间”[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7 王玮;;从“白画”解读加缪的《约拿斯或画家在工作中》[J];大众文艺;2012年03期
8 徐岱;;赋到沧桑句便工——关于“好艺术”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任翔;;爱伦·坡的诗歌之哲学解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朱崇科;;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马来亚“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中的本土认同传递[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4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5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杨黎红;论卡尔维诺小说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彭红卫;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9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10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杨;灵薄狱之变[D];西北大学;2011年
3 周玲玲;论城乡意识与中国1930年代文学[D];南京大学;2011年
4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起玉萍;生命中那些无法承担的痛[D];云南大学;2011年
6 周柳;试论“大师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屈永菲;叙事批评领域的游牧—米勒的叙事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穆旭光;空间视角下的文学审美[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喻敏良;寻求“自律”论与“他律”论的结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齐秀娟;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战争·迷惘·悲剧:海明威小说的悲剧意识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2 郑华玲;在悬崖边舞蹈的灵魂——试论弗吉利亚·吴尔夫的死亡意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黄珂维;;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J];文学教育(上);2009年08期
4 王素华;;直面贝克特小说的荒诞艺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焦敏;;《等待戈多》与存在主义哲学[J];文学教育(上);2008年09期
6 王素华;;论贝克特小说作品中的居间言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徐志英;;贝克特三部曲的荒诞意识[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8 郑宝生;;戈多是不会来的[J];文学教育(下);2010年04期
9 云也退;;闰七月读书记——文化的骨灰和虚无中的纪念[J];书城;2006年05期
10 马丁·瓦尔泽;焦洱;;虚无五辨[J];散文选刊;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林丽;;《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分裂的自我与生存之荒(英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晋悦;把百年贝克特存入中国的银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周力军;独一无二的贝克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王绍祥(翻译家);永远的贝克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实习生 阚雯婷;百年虚无 世纪等待[N];文学报;2006年
5 阮一峰;等待戈多,,回味贝克特[N];光明日报;2006年
6 复旦大学教授 孙建;贝克特:“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王奇;闲聊《等待戈多》[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马婷;“沉默之子”的言说[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吕绍宗;实译左琴科“非文学的”文学语言的丑与美[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板山;偏执的爱好[N];北京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亘;马拉美作品中的“否定观”[D];武汉大学;2005年
4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8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灿;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德宁;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语言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林露;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与“第三空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彭婧;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5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6 雷洪亮;空洞的时间[D];西南大学;2009年
7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月辉;静止戏剧:从梅特林克到贝克特[D];云南艺术学院;2009年
9 王亚丽;被沉默了的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昕;《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存在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18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1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