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历久弥新——重读、重释、重译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本文关键词:卓尔不群,历久弥新——重读、重释、重译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摘要】:重读一百年前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更能看出其独具一格、卓尔不群。作者不是以某种"主义"而是以"全义"的视阈,以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的三重角色,从(F+f)的"文学公式"出发,以"焦点意识"、"幻惑"、"文学语法"、"暗示"、"渐进推移"等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为中心,以18-19世纪英国文学原著为主要例证,阐述了文学构成论、文学特性论、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论、文学修辞论、文学推移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写成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著作,对今天的中国文论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七十多年前出版的张我军译本错译甚多,在译本严重老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加以重译。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文学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编号:13BWW021)
【分类号】:I313.06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知识的体系化、专门化、课程化的强烈需求,文学概论、文学原理之类的书一直层出不穷。但毋庸讳言,这类书的大部分,要么着眼于知识普及,要么作为教材用于教学,因而在观点和材料上往往流于祖述,缺乏创新。而且越到了晚近,特别是在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长敏,徐明真;在激流中苏醒独立——评夏目漱石、森鸥外的文明开化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3期
2 何少贤;夏目漱石的“F+f”文学公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3 王燕;从"品水评山卧草庐"到"空中独唱白云吟"——试说夏目漱石的汉文诗创作[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长声;全集故事多[J];读书;1994年04期
5 臧运发;夏目漱石早期思想浅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方志华;;夏目漱石后三部曲主人公心态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李素;析夏目漱石后“三部曲”中人物爱情的“脱轨”现象[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9 杨国华;日本“猫文学”及其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刘介人;;夏目漱石与中国[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凌玉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兰善兴;;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若干问题的分析[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施爱东;;“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南;夏目漱石与《梦十夜》[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林少华;夏目漱石和他的《心》[N];文汇报;2000年
3 张秋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宋再新;唐诗魅力应犹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日】岛田雅彦;文学与城市的未来[N];文艺报;2011年
6 刘迪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日本的自卑与自傲[N];东方早报;2007年
7 朱平珍;“瘦身”与“操练”[N];文艺报;2008年
8 刘高潮 张学社;卓尔不群“农信魂”[N];山西日报;2000年
9 刘晖;“现代化后来者”:拘谨的食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李冬木;“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傅莹;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概论的发轫与演变[D];暨南大学;2002年
4 李玉双;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毛文伟;现代日语助词性机能辞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水源;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苏州大学;2001年
10 马英萍;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茜;关于夏目漱石“余裕论”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中莉;夏目漱石《过了春分》论[D];苏州大学;2011年
3 王玉;夏目漱石《道草》论[D];苏州大学;2011年
4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励健;关于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金钱[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红蕾;夏目漱石后期创作“自我归宿”主题阐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Z,
本文编号:621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2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