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王尔德童话死亡主题的审美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20:13

  本文关键词:王尔德童话死亡主题的审美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王尔德 童话 死亡主题 审美 意义


【摘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曾用极致唯美的文字表述了生与死的平静,却给人以震撼。死亡是每个有生命的物体最终的归宿,有了死亡,人们也才能体悟到生的短暂。 死亡是什么,从古自今,无数哲人都不断在思索这个问题,死亡是那么的神秘。在不胜枚举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大批将目光投注到死亡这一主题上的优秀作品。在思索中,人们努力去消除对死亡的神秘感,加深了对死亡的心灵体验,从而对生命进行了重新思考。 19世纪的王尔德,同样将目光投射到了死亡这一主题上。关于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的研究,在文学批评当中还是相对较少的。本文将以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为出发点,论述其童话故事中死亡主题的审美价值。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死亡之美在哲学中的阐述。“死亡”总是披着比“生”更为神秘的面纱,古今的哲人们努力探寻这一奥秘。叔本华曾今说“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乐生恶死与乐死恶生从来都是人们的两种极为相对了生死观念,哲学家们极力通过各自的观点表达自己对死亡的论述。海德格尔又是从本体论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是一种对死亡的超越精神。在大部分文学作品中,死亡都饱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真善美仍然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追求。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审美共鸣使得死亡主题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王尔德死亡意识的来源。王尔德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曾名声显赫,也曾锒铛入狱,他的死亡意识倾向来源是多元的。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王尔德童年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加之社会对人的打磨,死亡意识倾向在王尔德脑海之中已经逐渐沉积。而他自身所追求的唯美主义为他的死亡意识倾向提供了一个至高的提升点,以唯美的角度切入死亡,由死亡而又带入一个美的世界。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王尔德童话中死亡结局的美的主题。王尔德并不多产,在他仅有的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确是随处可见,而他的童话作品又大多与死亡有割不断的联系。文章将结合悲剧美、崇高美以及超越之美,对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进行阐述。王尔德努力揭示这个社会的罪恶,并以唯美的角度描写了一系列的死亡,使人们并不再感到恐惧害怕,反而是更深刻地认识了死亡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死亡的审美意义。王尔德在童话故事中努力发现死亡并且描写死亡,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于此,王尔德试图向我们揭示死亡的价值所在。在他的童话作品中,美好的事物走向死亡的结局,这些悲剧的结局意在探求死亡的价值所在,以便向这个物质的世界发出挑战,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栖居地,去拯救人类的灵魂,去展示人间的一切大爱与大美。
【关键词】:王尔德 童话 死亡主题 审美 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一、研究现状8-9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9-12
  • 一、死亡在哲学中的价值取向12-16
  • (一) 乐生恶死与乐死恶生12
  • (二) 向死存在12-13
  • (三) 死亡与真、善13-15
  • (四) 审美意境的生成15-16
  • 二、王尔德童话死亡意识来源16-23
  • (一) 根植与社会的死亡意识来源16-19
  • 1. 维多利亚时代背景16
  • 2. 社会文艺思潮16-19
  • (二) 戏剧性的生活经历19-21
  • (三) 王尔德童话中独特的死亡意识21-23
  • 三、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之美23-32
  • (一) 悲剧美23-26
  • 1、死亡是悲剧的必然23-24
  • 2、王尔德童话中的悲剧美24-26
  • (二) 崇高美26-28
  • 1. 心理情感中的崇高26-27
  • 2. 王尔德童话中的崇高27-28
  • (三) 超越美28-32
  • 1. 超越的美28-29
  • 2. 王尔德童话中的超越美29-32
  • 四、王尔德童话死亡主题的美学寓意32-40
  • (一) 艺术救赎32-33
  • (二) 爱的追求33-35
  • (三) 反抗现实的道德追问35-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泉;;刑法主观主义论要——以《澳门刑法典》为分析文本[J];刑法论丛;2010年03期

2 王德庆;海明威小说悲剧艺术初探[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3 戴卓萌;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存在主义意识——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主题[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4 章丽霞;杨舒;;谎言运算机制初探[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5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易立新;;中西语言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7 常晖;黄振定;;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8 高原;;认知隐喻观的德国浪漫主义根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9 李仁武;;和谐文化建设呼唤公共道德理性[J];攀登;2011年03期

10 李晓军;;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意境”说刍议[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8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明;;“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621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21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