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形象学 长安形象 新罗汉诗 高丽汉诗 朝鲜汉诗
【摘要】:统一新罗、高丽、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多达3千余首,本文通过研究韩国汉诗中的"长安",论证了其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东亚文明圈范围内"长安形象"的概念,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通过比较中国唐诗、韩国汉诗中的"长安形象",得出韩国汉诗长安形象具有受容性与偏离性的特征。同时,长安形象还反映了中韩两国历史上的文化关系。新罗时期长安形象反映了唐对新罗的政治、文化优势;高丽时期长安含义发生改变的原因与北宋灭亡、高丽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朝鲜时期长安汉诗数量剧增,缘于受到了明代复古文学批评风潮的影响。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形象学 长安形象 新罗汉诗 高丽汉诗 朝鲜汉诗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JK0270)资助
【分类号】:I312.607.2
【正文快照】: 朝鲜半岛产生国家伊始,就出现了如《龟旨歌》、《公无渡河歌》、《黄鸟歌》等汉诗。新罗真德女王曾在650年,为唐高宗献上了一首五言排律《太平诗》,收于《全唐诗》797卷。新罗统一半岛后,与唐往来频繁,接受中华文化,汉诗也作为一种基本文学样式一直贯穿于新罗、高丽、朝鲜等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让-马克·莫哈,孟华;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续)[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2期
2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孟华;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4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袁涛;;自塑形象——赛珍珠作品的美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廖凯军;;《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王保云;;千古绝唱各风流——试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张茹;;“形似”而“神非”的异国形象——浅析《人的状况》里中国形象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侯欢欢;;端午节传说所折射的审美潜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马艳艳;;绿蒂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龚芳敏;;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8 冯晓庭;;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彭应,
本文编号:640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4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