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本文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摘要】: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华裔作家作为传播主体,以自身和华裔文学为传播媒介,以华裔文学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思想,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希望达到全球和谐一体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关键词】: 华裔文学 中国文化 传播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传播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Y201327296)
【分类号】:I712.06;G125
【正文快照】: 一般来说,美国华裔文学作家通常指那些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用英语创作的作家。虽然生活在美国、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并且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中国文化情结和民族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学选择与表现。正是因为蕴涵着中国传统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星玉;;《苦行记》中的华人形象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郑威,黄晦蕾;当前农村科技传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3 林慎民;;电视硬新闻的娱乐化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4 王芳;;《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周娜;;《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母亲形象之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何志坚;;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陈晓兰;陈宗华;;傲雪寒梅再芬芳——解读《骨》中骨的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林静;;矛盾中的蜕变——谭恩美《灶神之妻》中母亲形象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刘红军;;浅谈手机微博的亲和力传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张健;付小兰;;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一平;;近十年我国非学术期刊研究综述——以对“中国期刊网”1996-2005年有关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依据[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王迪;;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陶开俭;;动漫之大众传播符号特质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郭蕊;;借鉴传播学理论探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军;;论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与网络舆论[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莉英;;学报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与素质要求[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8 杨保军;;关于新闻本体的几个基本问题[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9 屈中正;;注意力经济——文化产业的策略选择[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月华;;革命:从虚拟身体到“电子情人”[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斐;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唐乐;Web2.0时代面向社会公众的组织外部传播[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胡立宾;“圈外”的“另类”:《纽约时报》涉华军事报道中的我军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叶倩;框架理论下的中国国庆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袁瑞强;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报道中的体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郝丽芳;网络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应用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平丽;析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人物温妮[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伟明;;中华文化传播的误读与贴近——论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华人形象意义[J];东南传播;2009年01期
2 陈梅;王孝杰;;追梦人、镜子和替罪羊——浅析马克·吐温作品中华人形象[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崔丽芳;马克·吐温的中国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敏;;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2期
2 吴松林;美国华裔文学管窥[J];学术交流;2005年10期
3 杨建军;;多元文化视角与中亚华裔东干文学[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吴琳娜;;文化冲突中的身份追寻——美国华裔作家群体文学书写的“存在”意向解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晓春;;美国华裔作家的中国文化书写——试从文化角度分析汤亭亭的《孙行者》[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6 陈爱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7 曾照莲;袁平华;;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与发展[J];求索;2005年12期
8 李晓芳;;华裔女性作家的言说策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4期
9 杨桦;崔美凌;;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兴起[J];作家;2008年02期
10 翟海静;;《喜福会》中译本的回译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2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3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西川;;关于中日2006诗歌对话的一点感想[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6 杨洁敏;;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庞德诗作初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8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岛石;一个法国女人,一次艺术和人生历险奇遇[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记者 周南焱邋路艳霞;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摘文学诺奖[N];北京日报;2008年
4 孙静;中国文化情结造就了庞德[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 叶朗;向世人展示活的中国文化[N];文汇报;2008年
6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7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张丽红;与日本神话发生中国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9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10 陈榕;他为西方读者举起一面有异域色彩的“东洋镜”[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4 黄芙蓉;论汤亭亭文本对国家叙事话语的重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6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8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9 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湘莲;赛珍珠的中国情结[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西北大学;2002年
3 黄爱;文化寻根与叙事重构[D];山东大学;2008年
4 方芝燕;中国景像的异域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邓倩;西方土地上的东方“灵异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辜翔宇;从“他者”到“勇士”—汤亭亭《女勇士》之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亚芬;拯救的悖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雪梦;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描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和法平;心灵的契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世欣;博尔赫斯与中国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9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9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