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符号—结构谈《离骚》和《神曲》的文学手法

发布时间:2017-08-19 08:13

  本文关键词:从符号—结构谈《离骚》和《神曲》的文学手法


  更多相关文章: 离骚 神曲 最小文学手法 整一文学手法 文本文学手法


【摘要】:《离骚》和《神曲》艺术特点研究,以及两个作品的比较研究都比较多,本文尝试运用符号-结构的方法,从文学手法三个层级对两个作品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借助符号-结构的方法有助于将研究有序化;同时本文运用实际数据描述文学事实,实证地揭示两部作品存在的文学现象;这不同于已有的不分层次、笼统的研究。 《离骚》和《神曲》艺术特点不同,从文学手法看,首先是对文学手法诸类型自由组合运用的不同。这些类型分别是:最小文学手法的叙述、描写、抒情;整一文学手法的整一事件、整一意象;文本文学手法的题材、文体-体制、语体风格、结构布局和形象塑造。从文学手法选择组合考察看,两部作品都是主观超验性的作品,但《离骚》是在主观超验的总体架构之下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体现了受到“比兴”传统影响的中国古代言志诗的特征;而《神曲》在主观超验的总体架构下呈现为客观的叙述、描写,体现了西方“模仿说”和中世纪“寓言说”双重影响下的中世纪意大利精神史诗的特征。两部作品的这种基本特征,本文将从三大文学手法层级具体讨论。 从最小文学手法看,《离骚》偏重使用叙述与抒情最小文学手法,《神曲》偏重使用叙述和描写最小文学手法。在《离骚》中,叙述和抒情分别占全文的39.6%和38.2%;描写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占全文的22.2%。《离骚》抒情大多位于前半部分,叙述大多位于后半部分。在《神曲》中,叙述和描写分别占总量的51.4%和44.3%;抒情最小文学手法使用则较少,仅占4.3%,远远低于《离骚》的38.2%;而《离骚》的描写是22.2%,也远远低于《神曲》的44.3%。 从最小文学手法出发,我们还发现《离骚》运用了大量比兴-隐喻,这些比兴-隐喻构成了几个完整的系列;而《神曲》使用了众多的史诗明喻,这些史诗明喻不构成完整的系统。《神曲》还运用了大量的来自基督教世界的典故-隐喻,而《离骚》没有运用正真意义上的典故。 从整一文学手法看,《离骚》构成相对简单,有三个层次;《神曲》构成则复杂一些,层次更多:有四个层次。从整一文学手法出发,我们还发现《离骚》和《神曲》的象征方式不同,《离骚》的象征比较简单,而《神曲》的象征比较复杂,是象征与寓言并重。《离骚》的象征,不管是局部象征还是整体象征,大都由最小文学手法的隐喻通过博喻的方式发展而来。《神曲》的象征分为两类:但丁个人化象征、基督教传统象征。在《神曲》中,除了象征,还有三个层级的寓言,《离骚》没有寓言。 从文本文学手法看,《离骚》和《神曲》结构布局、人物形象塑造不同。在结构布局上,《离骚》以诗人九死不悔情感为主线贯穿首尾,不注重叙述必然性情节,是一种主观淡化情节,体现了以抒情为主的结构原则;《神曲》则是以基督教趋善避恶道德律为准绳,组合运用线状结构与空间结构,体现了寓言结构布局原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离骚》将人物放置于“去与留”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对比、直抒胸臆等多种艺术技巧突出人物的情感,塑造了情感强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神曲》则根据基督教的善恶观念将人物按类划分,,人物具有寓言化的、类型化的特点。
【关键词】:离骚 神曲 最小文学手法 整一文学手法 文本文学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39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5
  • 1.2.1 《离骚》与《神曲》的比较研究13-19
  • 1.2.2 文学符号结构的研究19-25
  • 1.3 相关术语、概念25-37
  • 1.3.1 文学符号结构的基本概念25-28
  • 1.3.2 比兴、隐喻、象征、寓言28-37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37-39
  • 2《离骚》与《神曲》的最小文学手法39-63
  • 2.1 最小文学手法概述39-43
  • 2.2 《离骚》的最小文学手法43-53
  • 2.2.1 《离骚》最小文学手法切分43-49
  • 2.2.2 《离骚》最小文学手法的比兴-隐喻49-53
  • 2.3 《神曲》的最小文学手法53-61
  • 2.3.1 《神曲》最小文学手法切分53-54
  • 2.3.2 《神曲》最小文学手法的典故-隐喻54-58
  • 2.3.3 《神曲》最小文学手法的史诗明喻58-61
  • 2.4 《离骚》和《神曲》最小文学手法比较61-63
  • 3《离骚》和《神曲》的整一文学手法63-80
  • 3.1 《离骚》的整一文学手法63-70
  • 3.1.1 《离骚》整一文学手法切分63-66
  • 3.1.2 《离骚》整一文学手法的博喻-象征66-70
  • 3.2 《神曲》的整一文学手法70-78
  • 3.2.1 《神曲》整一文学手法切分71-73
  • 3.2.2 《神曲》整一文学手法的象征和寓言73-78
  • 3.3 《离骚》和《神曲》整一文学手法比较78-80
  • 4《离骚》和《神曲》的文本文学手法80-90
  • 4.1 《离骚》的文本文学手法80-84
  • 4.1.1 《离骚》淡化情节结构布局80-82
  • 4.1.2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82-84
  • 4.2 《神曲》的文本文学手法84-88
  • 4.2.1 《神曲》寓言化结构布局84-86
  • 4.2.2 《神曲》寓言化人物形象86-88
  • 4.3 《离骚》和《神曲》文本文学手法比较88-90
  • 5 结论90-93
  • 参考文献93-98
  • 附录 A:《离骚》的最小文学手法、整一文学手法98-104
  • 附录 B:《神曲》最小文学手法(以 3 首为样例切分)104-118
  • 附录 C:《神曲》大整一事件 B 的构成118-122
  • 附录 D:《神曲》大整一事件 C 的构成122-127
  • 附录 E:《神曲》大整一事件 D 的构成127-131
  • 附录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131-132
  • 致谢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强才;略论《神曲》“元故事”叙事结构——兼说热奈特的叙事分层及元故事的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施仲贞;;论《离骚》的空间意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雒庆娇;但丁《神曲》体裁的陌生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3期

4 雒庆娇;;《神曲》的结构模式解读[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4期

5 雒庆娇;论《神曲》叙事模式的转变[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雒庆娇;;试论但丁《神曲》的寓言性[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杨如月;;屈原和但丁的情感表现艺术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施仲贞;;论《离骚》的结构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施仲贞;;回忆与想象:论《离骚》的时间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刁生虎;;隐喻与比兴——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699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99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