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符号在《李尔王》中的意义及作用
本文关键词:零符号在《李尔王》中的意义及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零符号 莎士比亚 《李尔王》 能指 元语言 “解释漩涡”
【摘要】:零符号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被人们大量使用,其能指形式在《李尔王》中主要有三种:数字0、货币和女性身体私处,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悲剧的成因。但综合来看,零符号的主导作用是勾勒戏剧的结构和轮廓,并形成了以"nothing"为核心的元语言,与另一个以"nature"为核心的元语言构成"解释的漩涡"。莎士比亚的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思维方式,使该剧显得抽象而难以理解。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零符号 莎士比亚 《李尔王》 能指 元语言 “解释漩涡”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751041)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建设项目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一、前言零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①,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所谓零符号,就是能指为零,或者所指为零的符号。前者如文学艺术中的空白、建筑中的空间间隔等;后者如幽灵、上帝、零余人、数字0等。在汉语中能指形式为:零、无、没有、空等,在英文中能指形式为“nothing”“null”“naugh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泉坤,田朝绪;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2 江洁;残酷的幽默 含泪的微笑——试评《李尔王》中的喜剧元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吾文泉;《李尔王》中的“自然”[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4 郭章容,罗甜甜;从两个晚境凄凉的老人说起——《李尔王》与《懵教官》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5 华泉坤,田朝绪;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中的象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谢劲秋;《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7 陈莹轲;;愚人非愚——浅析《李尔王》中弄人一角[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8 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王红莉;相同的父爱 不同的悲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田瑞宏;;愚人不愚——试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活力;被禁过的文学名著[N];重庆日报;2000年
2 毛尖;我们甚至更喜欢黑咕隆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8年
4 余凤高;莎士比亚的“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李浩;站在写作者的角度[N];文艺报;2011年
6 张琼;第9届世界莎学大会:波希米亚的莎士比亚风[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振铎;《李尔王》的生态叙事消极体验[D];西南大学;2011年
2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静妮;《李尔王》情节探微[D];云南大学;2013年
4 王文哲;《李尔王》的死亡意蕴[D];浙江大学;2013年
5 张晓哲;成熟乃人生之真谛——试析《李尔王》[D];苏州大学;2001年
6 周小刚;《麦克白》和《李尔王》的隐喻解读[D];兰州大学;2012年
7 夏青;众声的狂欢乌托邦:《李尔王》的巴赫金式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何宇洪;《李尔王》中欲望的变形[D];西南大学;2011年
9 马粉英;世纪末的感受、世纪末的景象—试谈《李尔王》的艺术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冯燕;《李尔王》善治理想阐释[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8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6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