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仁勋《暴风雨》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接受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7-09-04 01:39
本文关键词:崔仁勋《暴风雨》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接受与创新
【摘要】:韩国作家崔仁勋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了长篇小说《暴风雨》。早在17世纪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就创作了戏剧《暴风雨(The Tempest)》。鉴于崔仁勋自述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可知出现同名作品绝非偶然。崔仁勋创作这部作品当时莎士比亚的作品正好被韩国广大文人所传阅。从此可推测崔仁勋的《暴风雨》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存在着影响关系。这也正是本论文的前提。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通过主人公普罗斯佩罗在荒岛习得魔法后制造一场暴风雨从篡夺王位的弟弟安东尼奥那里夺回王位的故事情节展现了17世纪欧洲殖民化现象。崔仁勋的《暴风雨》是通过被殖民地出身的年轻分子奥托梅纳克航海押送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卡日诺斯的途中遇上暴风雨后在卡日诺斯的开导下重新找回了自我的过程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 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当时的殖民统治,而且都是通过暴风雨矛盾得以解决。这是两部作品的相同点。而崔仁勋在接受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同时也有他的独创性。 本文采用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与平行研究方法。通过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动机和故事情节的比较后找到了崔仁勋《暴风雨》的创新点。首先,崔仁勋的《暴风雨》是以主人公奥托梅纳克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找回自我的过程展现了殖民统治,较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情节更加紧凑。其次,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戏剧,遵守了“三一律”。而崔仁勋的《暴风雨》作为长篇小说故事时间较长。最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充满魔幻的,而崔仁勋的《暴风雨》是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崔仁勋 莎士比亚 《暴风雨》 接受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2.607.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目录9-10
- 正文10-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0
- 附件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忠祥;;“人类是多么美丽!”——《暴风雨》的主题思想与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2 侯朝阳;;《暴风雨》中的时间和空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雷;;《暴风雨》中魔法的涵义[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4 李玮佳;;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7期
,本文编号:788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8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