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严歌苓新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祛魅”

发布时间:2017-09-07 12:13

  本文关键词:论严歌苓新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祛魅”


  更多相关文章: 严歌苓 女性形象 思想内涵 祛魅


【摘要】:二十余岁创作至今,严歌苓凭借自己的文学成就已然成为享誉世界文坛的华语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展现了女性作家独有的生命体验和性别姿态。纵观她的小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又与众不同的女性世界。本文以严歌苓新世纪的三部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诗史》、《小姨多鹤》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挖掘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共有特征和丰富的内涵。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介绍严歌苓的女性意识和立场。《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这三部作品都着力塑造了一些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中国民间大地上的普通的女性。她们是严歌苓创造的“地母”系列的女性形象,朴实、憨厚,同时还有一点点迟钝,她们是弱者,却是自己和亲人生命中的强者,无论是农村的可爱寡妇王葡萄、为爱而生的田苏菲还是泼辣善良的朱小环。严歌苓不是用一种俯视的姿态去怜悯她们,更不是用仰视的姿态瞻仰她们。她以平等的姿态真切体悟女性,真实的写出女性的境遇。 第二章重点论述“祛魅”中的形象塑造。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凸显了严歌苓对历史的理解,即女性形象的“祛魅”。在葡萄那里,不管历史怎样变幻,她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生存下去;在田苏菲看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她的动力源泉就是爱情;对于多鹤来说,她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自己的亲人并守护他们长大成人。这样类似的女性形象虽然不少见,但是严歌苓有所不同,这些女性,她们荣耀的成为历史的主人,严歌苓没有让她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缺席,她们都冲破了主流历史理性的制约,散发出无限的光芒。 第三章论述“祛魅”之后的“新魅”。该部分通过女性形象的特点探讨严歌苓对女性塑造的相通之处,从而推出存在的几点疑问。严歌苓的小说通过塑造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女性世界的生命本原力量的强大,如此一来,是否会造成女性形象塑造的“模式化”倾向值得思考。此外,在宏大社会历史背景下,“雌性”的博大和包容性,化解了所有的内在矛盾,这种“雌性”是否真实更值得商榷。 葡萄、田苏菲和多鹤、小环这些行走在历史主流之外的女性个体,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间书写中也有所呈现,但严歌苓无疑是独特的。从对意识形态的超越来看,严歌苓创作的女性形象是成功的,,这些“去魅化”的女性形象,既表现了历史,又展示了个体对历史困境的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女性形象也让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丰富性的展示受到严重阻碍。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与对美好人性的期许让她的书写产生断裂,成为严歌苓女性形象创作的一个屏障。
【关键词】:严歌苓 女性形象 思想内涵 祛魅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9
  • 一、 严歌苓的女性意识和立场9-19
  • (一) 严歌苓整体创作女性形象概述9-10
  • (二) 严歌苓新世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0-16
  • (三) 严歌苓新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16-19
  • 二、 “祛魅”中的形象塑造19-30
  • (一) 王葡萄眼中的“门缝”历史20-22
  • (二) 小环生活哲学的“凑合”22-24
  • (三) 田苏菲爱情信仰的“笨”24-27
  • (四) 后革命语境“祛魅”的可能性27-30
  • 三、 “祛魅”之后的“新魅”30-34
  • (一) 女性形象的真实性30-31
  • (二) 女性形象的“模式化”31-34
  •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8
  • 后记38-39
  • 个人简历39-40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里光;;以关爱的名义——读严歌苓《霜降》有感[J];上海采风;2011年07期

2 舒晋瑜;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10期

3 ;严歌苓:用“纪律”保鲜婚姻[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0年08期

4 ;陈思和谈严歌苓的《人寰》[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6期

5 麦琪;女作家对女作家(外一则)[J];文学自由谈;2002年01期

6 邓婷;;严歌苓:游走是一种幸运[J];华人世界;2006年05期

7 张卓;杨明;;论严歌苓《白蛇》的视角转换[J];长城;2011年06期

8 王卉;关于早期移民的女性言说——简析严歌苓的小说《风筝歌》与《乖乖贝比(A)》[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3期

9 汤拥华,张纯;文化边缘的言说与抉择——严歌苓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5年02期

10 王谦;;严歌苓&《第九个寡妇》[J];出版广角;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晶;严歌苓:我为责任而写作[N];西安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严歌苓:中国文学缺少反讽式的尖锐喜剧[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李黎;编剧严歌苓[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苗春;严家有女有大成[N];北京日报;2002年

5 沿华;严歌苓 在写作中保持高贵[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本刊记者 方乐莺;严歌苓 对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开始质疑[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8 黄亚明;荒芜之地收获的饱满多汁[N];北京日报;2008年

9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10 郁秀(作家);严歌苓 她令我们震撼[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8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萧萧;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洛丽塔情结”[D];暨南大学;2012年

2 王青;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肖雨竹;跨媒介视野下的严歌苓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4 吕强;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5 王隆博;探究严歌苓创作的人性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文璨;严歌苓笔下的边缘人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辰琛;非日常:严歌苓的审美趋向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衍;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D];南昌大学;2010年

9 解婷;严歌苓小说温情视角下的“文革”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邓秀明;严歌苓小说的忧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9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09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a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