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中的聚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1:41
本文关键词:《慈悲》中的聚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托尼·莫里森 《慈悲》 内聚焦 外聚焦 零聚焦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慈悲》(2008)是莫里森继《宠儿》(1987)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也是莫里森对叙事手法进行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多重聚焦模式、非线性时间顺序和各种晦涩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都在其中得以体现。该书共使用了五种聚焦模式,充分展示了莫里森高超的写作技巧。《慈悲》一经问世就引来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主要局限于从文本分析出发研究其主题意义、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其种族主义、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研究其多重主题和后现代特性、也有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其文本结构,但尚未有人从不同聚焦模式的感知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等角度研究该小说的多重主题。为此,文章将以叙事聚焦的三个特征为基础,阐释该书的艺术魅力。 文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莫里森本人及其作品、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叙事聚焦三层面的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分别分析了《慈悲》中第一人称回顾性内聚焦和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感知层面、心理层面与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揭示其对背景布置、人物性格刻画和主题凸显的作用。第二章分析第一人称外聚焦和第三人称外聚焦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知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进一步探讨叙述聚焦在人物性格刻画和彰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第三章分析了作品中零聚焦的感知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揭示了其对背景布置、人物性格刻画和叙述者意识形态的表达方面的作用,深入讨论作品主题。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简要总结。通过分析《慈悲》中不同聚焦模式下的感知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人性的嬗变、叙述者的意识形态指向和小说的多重主题,,从而揭示莫里森对蓄奴制和种族主义扭曲人性的严厉谴责和批判,并提出黑人可以通过书写自我、建立属于自己的团体和关系纽带来减少外界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慈悲》 内聚焦 外聚焦 零聚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ments7-9
- Introduction9-25
- Chapter One Internal Focalization in A Mercy25-40
- A. Perceptual Facet of Internal Focalization27-32
- B. Psychological Facet of Internal Focalization32-35
- C. Ideological Facet of Internal Focalization35-40
- Chapter Two External Focalization in A Mercy40-52
- A. Perceptual Facet of External Focalization40-43
- B. Psychological Facet of External Focalization43-48
- C. Ideological Facet of External Focalization48-52
- Chapter Three Zero Focalization in A Mercy52-61
- A. Perceptual Facet of Zero Focalization52-54
- B. Psychological Facet of Zero Focalization54-57
- C. Ideological Facet of Zero Focalization57-61
- Conclusion61-65
- Works Cited65-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王玉括;;反思非裔美国文化,质疑美国文学经典的批评家莫里森[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2期
3 朱小琳;;历史语境下的追问——托妮·莫里森的新作《仁慈》[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2期
4 曾梅;;非洲宗教和哲学观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体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6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6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