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英伽登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 影响
【摘要】:英伽登现象学文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传播,作为英伽登代表性理论之一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围绕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追溯了三十年来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轨迹,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具体影响。本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集中介绍了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英伽登不仅将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赋予各层次以独特的基本内涵和各层次之间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提出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复调”理论,由此凸现了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的两方面特点:一是强调每个层次因各具独特的属性而价值各异,二是关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性。这新颖的理论经由韦勒克的介绍和推崇被世人所知晓,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本论文就集中梳理了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并概括为引进、反思和对话三个阶段。 第二章考察并挖掘了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通过考察国内学者运用这一理论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所进行的批评实践,,探讨了其对中国古典诗歌批评及对中国小说批评的具体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字句凝练、蕴藉丰富,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解读这种文学体裁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可行的方法;也为古典诗歌的语言分析、阅读中的读者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将它运用于中国小说批评时,又为小说中的单层图示化的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视角。在归纳前人批评实践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出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两点影响:一是英伽登强调批评要立足文学作品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学摆脱其作为政治附庸的地位,推动了文学批评对自身内部研究问题的关注。二是英伽登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这对纠正我国文学批评中长期存在的读者缺席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分析论证了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首先,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自主性建设具有助推作用,促使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并讨论“文学性”问题,追赶上了文学的世界性话题;其次,这一独特的文学层次四分法对传统“内容—形式”二分理论造成极大的冲击;随着传播的深入,中国学者开始从古代哲学挖掘相似观点以寻求发展与对话,并对中国文论生长的文化根基做出深层思考和理性判断;在反思和批判中,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的缺陷也暴露出来,这给中国文学理论的当代建设提供了前车之鉴。 总之,本论文通过探讨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力求拓展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的研究领域,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促进中西方对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和文学批评等问题的研究和交流。
【关键词】:英伽登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3.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第一章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16-26
- 1.1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16-21
- 1.1.1 英伽登文学作品的层次划分16-19
- 1.1.2 “复调”:层次的构建19-21
- 1.2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1-26
- 1.2.1 引进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21-22
- 1.2.2 反思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22-23
- 1.2.3 对话阶段——进入 21 世纪23-26
- 第二章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26-38
- 2.1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的运用尝试26-33
- 2.1.1 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运用尝试26-31
- 2.1.2 在中国小说批评中的运用尝试31-33
- 2.2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33-38
- 2.2.1 强调批评要立足文学作品本身33-34
- 2.2.2 关注读者在作品构建中的作用34-38
- 第三章 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38-46
- 3.1 助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建设38-40
- 3.2 冲击了传统“内容—形式”二分理论40-41
- 3.3 突出了中西文学作品层次理论的相异点41-42
- 3.4 暴露了英伽登文学作品层次理论的弊端42-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4
- 附录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森清;;论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文学理论教材中的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章启群;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雷强;;试论英伽登现象美学对韦勒克文论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4 窦可阳;;“言、象、意”与英伽登的本文层次理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5 周晋;;从“得意忘言”到“隐秀”——“言不尽意”与六朝文论的展开[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张云鹏;胡艺珊;;“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论茵加登与杜夫海纳之争[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吴福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现象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袁义江,胡伟;在本体与意向之间的探索──论现象学影响下的英伽尔登美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9 刘俐俐;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10 钱晶;;英伽登文学作品理论的特色和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6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6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