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40s美国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本文关键词:1930-1940s美国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崛起者,正在成为“世界秩序”的主要参与者。但中国的文化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有些形象是负面的国家形象,中国需要打通被堵塞的文化输出渠道,纠正“他者”异样的目光,才能够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美国建国,美国作家们乐此不疲地将中国纳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18世纪被敬仰的东方天堂,到19世纪被鄙夷的落后蛮夷,再到20世纪被赞赏的世外桃源,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一直被毁誉交替地被刻画着。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经过世纪初的洗涤,其主流是积极的,明朗的。本文从自幼旅居中国的美国作家赛珍珠、美国本土作家尤金·奥尼尔、留美华人作家林语堂三个作家入手阐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化视野里的体现。这三个作家分别代表着三种类别,赛珍珠是纯正的美国人,但却生长于中国;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主流文学作家,虽来到中国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他的思想深受中国文化思想的熏陶;林语堂是中国人,在美国学习生活,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限于精力与篇幅,本文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一窥“中国形象”在西方人眼里的变迁。 第一章研究赛珍珠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镜像。赛珍珠站在一个文化“他者”的角度塑造了诗化的中国土地,这片土地随即进入了美国社会的期待视野中,它符合了美国社会的审美情趣,适时的给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美国社会一丝希望,唤醒了他们渐渐被遗忘的自然记忆。与此同时,《大地》开启了美国重新认知中国的一扇门。 第二章从奥尼尔创作中的道家观念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尤金·奥尼尔结合自己对中国的了解,汲取中国文化与思想,从文学译介与吸收,从形到神的求索到奥尼尔的中国文化追问再到中西交融下尤金·奥尼尔创作对于美国文学甚至是美国文化的起到巨大的影响,使美国读者吸收中国的思想以及中国的文化,重新审视中国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 第三章从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形象的影响这一角度研究。《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记忆中的故乡,他客观的重现了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另一部作品《唐人街》则是林语堂在美国生活时期创作的,他将浓厚的中国文化融进这部描写异国华人生活的作品中,在塑造中国形象上,作家作品或隐或显地呈现了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西方读者熟悉的写作手法以及文字语言,避免了译介过程中被过度曲解。林语堂笔下的中国相对于“他者”笔下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去伪存真,更加的理性与客观,减少了跨文化创作中的误读。
【关键词】:赛珍珠 林语堂 尤金·奥尼尔 中国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5
- 一、 选题的缘由8
- 二、 国家形象与比较文学形象学8-10
- 三、 “自我”眼中的“他者”:西方的中国形象10-12
- 四、 研究现状12-15
- 第一章 镜像:赛珍珠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15-21
- 一、 《大地》里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16-17
- 二、 中国——理想化的田园17-19
- 三、 被“他者”的中国形象19-21
- 第二章 法道:奥尼尔创作中的道家观念21-30
- 一、 奥尼尔与中国之缘22-23
- 二、 顺应天命的“无为”与“逃遁”23-26
- 三、 “天性”与“机械异化”26-30
- 第三章 正名: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形象的影响30-37
- 一、 《吾国与吾民》为中国“正名”31-33
- 二、 《唐人街》:文化认同情绪下演绎的中国形象33-34
- 三、 延伸:华人、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影响34-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3
- 一、 著作39-41
- 二、 论文41-43
- 后记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沙丽;陈立华;;东方道家思想与尤金·奥尼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曾艳兵;尤金·奥尼尔[J];外国文学专刊;1985年01期
3 若梅;贲雷;;尤金·奥尼尔的后期独幕剧创作[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肖启芬;;归途迢迢——尤金·奥尼尔后期剧作中的寻“家”主题[J];作家;2012年22期
5 田美丽;;围困的心灵 重叠的记忆——尤金·奥尼尔悲剧漫议[J];戏剧之家;2000年05期
6 刘海平;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纪念尤金·奥尼尔逝世50周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7 黄涛梅;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特色论[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于利平;残酷命运中的无奈挣扎——浅析尤金·奥尼尔话剧中的三个女性形象[J];齐鲁艺苑;2005年02期
9 李小海,姜士昌;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杨捷;;试论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捷;;悲剧性:悲剧教学中的一个审美原则——以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为个案[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谭华;;探索“送冰的人来了”接受之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生珍;;自然主体性: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探析[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谢群;;在善的追寻中迷失——关于《奇异的插曲》的伦理学解读[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立华;;谁的鼓声穿透了时空——追溯尤金·奥尼尔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接受[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家海;安璐璇;;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尤金·奥尼尔的美国现代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飞;;试用语料库分析《悲悼》中海岛的意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桃溪;永不消失的感情默契[N];中国邮政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迟晓虹;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想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亮;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宗教因素[D];苏州大学;2008年
2 马丹丹;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黑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陈晗;起点——尤金·奥尼尔早期独幕剧探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4 姜琳;尤金·奥尼尔笔下破碎的“美国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夏海玲;“悲剧构成了生活与希望的意义”:论尤金·奥尼尔悲剧宿命观下的自由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伟华;尤金·奥尼尔的译介与中国戏剧的现代化[D];西南大学;2010年
7 魏琼;在没有终极的世界里寻找意义——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与庄子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宋庆宝;兼收并蓄 独成一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莉;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D];武汉大学;2004年
10 任增强;论尤金·奥尼尔的“母性”情结[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2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5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