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以《杨贵妃传》见井上靖的中国历史认知

发布时间:2017-10-01 10:21

  本文关键词:以《杨贵妃传》见井上靖的中国历史认知


  更多相关文章: 井上靖 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杨贵妃传 中国历史认知


【摘要】:井上靖是日本现代文坛上的一位巨擘。他极富创新精神,长于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吸收和继承日本文学传统,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意蕴深邃,题材广泛,几乎触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反映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自1949年始,井上靖以中国史传为蓝本,陆续创作了大量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从这些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体味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张扬与重塑同时,也不禁对他笔下描绘的古老中国显现的繁华与文弱两种悖逆脱节的现象产生疑惑。井上靖分别以两位唐朝历史名人为主角创作过两部小说,即《天平之甍》和《杨贵妃传》,与前者相比,后者获得的关注度显然无法与之相比肩的。但在笔者来看,《杨贵妃传》有其独到的魅力。这部小说的主要事件与历史史实相近,如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养子等,但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上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作者将杨贵妃设定为一个孤儿,精明悍妒又可悲可怜。如此就将杨这一角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寓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文坛的复苏为《杨贵妃传》这类历史小说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学识渊博的井上靖笔下,以传统的中国女性为视角的《杨贵妃传》展现的不仅仅是杨贵妃这一中国宫闱女性的人生历程,还围绕杨贵妃为读者塑造了唐玄宗、高力士、李林莆、安禄山、杨国忠、虢国夫人、梅妃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论文意图围绕《杨贵妃传》来发掘和探寻作者通过演绎历史来表达何种思考。 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论文将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东瀛流变的杨贵妃形象,与中国史书与文学作品中的相应形象分别进行纵横捭阖的比较,探讨井上靖的《杨贵妃传》所塑造的杨贵妃形象的独特之处,并以文本为中心,从细微之处着手,力求见微知著,诠释出该部作品中浓重的日本化色彩的主人公形象的历史意义,考察文本中唐文化的再现,力求以此探查作者井上靖的中国历史认知。
【关键词】:井上靖 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杨贵妃传 中国历史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一、 研究意义7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7-9
  • 第一章 《杨贵妃传》的创作背景9-13
  • 一、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与“丝绸之路”旅游热的兴起9-10
  • 二、 历史小说的崛起10-11
  • 三、 井上靖的中国情愫11-13
  • 第二章 《杨贵妃传》的人物形象分析13-26
  • 一、 杨贵妃的形象分析13-20
  • (一) 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13-16
  • (二) 权力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6-18
  • (三) 封建礼教的囚徒18-20
  • 二、 作为皇权象征的唐玄宗形象20-22
  • 三、 日本杨贵妃形象的流变22-26
  • 第三章 《杨贵妃传》对唐文化的追思26-37
  • 一、 “唐朝印象”——华丽与荏弱的反差26-33
  • (一) 绮靡奢华的文化氛围26-31
  • (二) 权力博弈下日渐式微的国祚31-33
  • 二、 井上靖心中的中国33-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后记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锦;文化交流有耿光——读井上靖先生的《天平之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01期

2 李家祥;;论杨贵妃艺术形象的社会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长泽和俊;“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5期

4 童斌;日本的“丝绸之路热”[J];世界历史;1979年06期

5 李先瑞;谈近代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方法——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醒;古代文学中的杨贵妃的形象[J];晋中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7 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8 马场公彦 ,陈都伟;战后日本论坛的中国观变迁——从《世界》杂志的相关报道中所看到的[J];开放时代;2002年05期

9 袁志成;井上靖在中国的译介[J];红河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安源;《长恨歌》与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传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年07期



本文编号:952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52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