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富芦花的《灰烬》
发布时间:2017-10-02 19:38
本文关键词:论德富芦花的《灰烬》
更多相关文章: 封建家族制度 利己主义 西南战争 新旧思想冲突
【摘要】:德富芦花的《灰烬》是以西南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于1900年3月3日至13日连载于《国民新闻》,同年8月被收于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卷首。众所周知,德富芦花因其代表作《不如归》一举成名,小说《灰烬》正是写于《不如归》连载后不久,借着其写作的余热和读者如潮的好评,带着在《不如归》中未能完全抒发感情的遗憾,创造了《灰烬》。 本论文试图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对《灰烬》的文本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家所处的正在经历的新旧制度冲突的时代以及作家自身与其兄长德富苏峰的关系,进而探讨小说《灰烬》想要表达的主题。 论文首先在序论部分对德富芦花的成长过程及其文学生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必须看到,德富芦花的家庭对其人生以及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德富家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为德富芦花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德富一家又是传统的日本家庭,其恪守的封建家族制度给德富芦花造成巨大压力。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尽管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技术,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效仿西方,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却拒绝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把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和思想的封建家族制度移植到近代社会,于明治29年开始实施的《明治民法》是以维护、肯定封建家族制度为基本原则,使家长权、家督继承制、男尊女卑构成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因此,德富芦花自打出生以来就注定了与长子,也就是哥哥德富苏峰在家庭、社会地位上有上下强弱之差。长期以来处于兄长阴影之下的德富芦花产生了贯穿其一生的败北意识和强烈的自卑感。在先行研究方面,笔者经过对先行文献的阅读、整理和归纳,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发现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灰烬》虽然收录在被公认为德富芦花代表作之一的《自然与人生》卷首,但是历来对其研究、提及甚少,在中国更是尚未有人涉及。从笔者收集的日本学者研究资料来看,大致分成两个方向。一是从灰烬与《自然与人生》的联系方面进行的论述,二是通过《灰烬》看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姿态。笔者认为这些论述各自都值得肯定,但是也认为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论文第一章对小说《灰烬》的诞生过程、人物原型及小说中的登场人物做了详尽的分析。在第一节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灰烬》写作的动机和素材,由此不难看出小说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但是除主人公上田茂以外的所有作品人物又都是作家的虚构。在第二节,笔者对小说的核心人物——上田一家人做了分析。通过作品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久吾因酒疯症卧病在床;母亲由善良懦弱,十分惧怕二男猛;长子觉徒有高大的外形,实际是个傻子;二男猛继承父亲正统,非常有城府;而三男茂年纪轻轻沉醉于自由民权学说,一腔热血追随西乡隆盛奔赴战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上田一家的权力关系,以及作者在人物设定时煞费苦心。在第三节,分析了上田一家的周边人物,比如暗恋茂的少女阿菊,以及村民们对上田家的态度。阿菊宁死也不愿意嫁给上田猛,村民们对猛畏惧有余,但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卑躬屈膝,只因猛即将继承家督。在第四节,重点分析了猛这一关键性人物。他表面上看传统、保守,实则内心阴险毒辣,为谋求一己私利,不惜借父母之手逼死同胞兄弟,是一个令人厌恶和生畏的角色。 论文的第二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作品中暗示出的作家与兄长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小说中导致茂死亡的元凶,探讨了作品的主题。众所周知,西南战争爆发于明治10年,是西乡隆盛领导的反政府暴动,代表的是士族的利益。随着战争的失败而西乡隆盛被贴上反贼的标签。时隔二十余年德富芦花又将西南战争用作小说背景是有一定考量的。笔者认为其一,作家在小说创作时西乡隆盛已经恢复名誉,且在国民中间依然有很高的声望。小说中猛以弟弟加入了“反贼”的军队辱没家名为由逼其自杀,很显然只是借口,只能更加彰显其不可告人的野心。其二,,当时日本社会正沉浸于甲午中日战争胜利的巨大喜悦之中,作家在《灰烬》中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描写战争,写出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无穷的痛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在第二节,笔者分析了小说《灰烬》中暗示的德富芦花与兄长德富苏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界认为小说《灰烬》中猛的人物设定是对德富苏峰的影射,而这种揶揄影射正是源于作家一直以来对哥哥的自卑心理和“败犬意识”,只有在小说的世界中作家才能随心所欲的角色转换,一舒心中郁结。笔者当然认同这一观点,同时也认为,作家巧妙的利用了对哥哥的自卑心理来表现普通民众对有产阶级的不满。在第三节中,笔者分析了导致茂的悲剧结局的元凶。毫无疑问猛是悲剧的一手制造者,但是又必须承认,单凭猛一人之力无法合理的把茂逼向死亡,此时父母双亲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视为帮凶。父母二人对封建家族制度、武士道精神的信仰被别有用心的猛利用,是杀死茂的利器。在第四节,笔者就上田茂的死亡所造成的上田家族的悲剧及其社会象征性进行了论述。小说《灰烬》归根结底是对当时社会明治维新后新旧思想的对立,以及当时社会状况下人性的自私自利进行的批判。 论文的结论部分,笔者总结本论部分的分析论述,归纳了小说《灰烬》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小论画上了句号。笔者认为,作家否定了把封建家族制度、武士道精神等置于亲情、生命之上的封建伦理道德,批判了小说人物猛所代表的近现代利己主义,表达了埋葬封建的家父长制度的决心。
【关键词】:封建家族制度 利己主义 西南战争 新旧思想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论文摘要4-7
- 论文要旨7-11
- 正文11-37
- 参考文献37-41
- 导师及作者简介41-42
-
本文编号:961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6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