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调小说到复调电影
本文关键词:从复调小说到复调电影
更多相关文章: 复调音乐 狂欢节 巴赫金 复调叙事 多声部蒙太奇
【摘要】:"复调"这一术语发展到今天,其含义也不断地扩大、丰厚,"复调"与音乐、文学、美学、哲学多门学科交叉,诞生出许多新的创作方式、评论角度和思维方式,对电影来说亦是如此。电影作为一种时空结合的视听艺术,由于其本身复杂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更加凸显出"复调"的特性。本文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复调小说中多元意识的构建等问题,来探讨"复调"对电影叙事和创作的影响。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关键词】: 复调音乐 狂欢节 巴赫金 复调叙事 多声部蒙太奇
【分类号】:I106.4;J905
【正文快照】: 一、狂欢节与复调小说“复调”原是音乐术语,与“主调音乐”相对,它们都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是,“主调音乐”在演奏过程中一个声部处于主导性地位,并突出这个声部的旋律性,其他的声部只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而“复调音乐”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各自独立的旋律,通过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丽茜;;电影的“复调”创作及其时代变迁[J];电影文学;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建侯;;狂欢理论与史学考证[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2 周卫忠;帅永红;;从“存在即事件”到狂欢的双重性——巴赫金狂欢叙事的早期存在论渊源探微[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3 王莉;;论巴赫金思想的独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陈舒R,
本文编号:961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6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