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犹太性
本文关键词:《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犹太性
更多相关文章: 乔纳森·萨弗兰·弗尔 《特别响非常近》 犹太意识 犹太性 文化母题 叙事技巧
【摘要】:乔纳森·萨弗兰·弗尔(1977-)是第三代美国犹太小说家的代表人物。目前,这位年轻的作家已经出版了四本书,包括三本小说及一本非小说类作品。作为畅销书作家,弗尔获奖无数,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曾被《格兰塔》杂志评选为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弗尔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熟练运用也让他被誉为新一代的菲利普·罗斯。本文所探讨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是他的第二部小说,发表于2005年。小说以9·11恐怖袭击和德莱斯顿大爆炸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创伤的全景图。尽管弗尔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当中淡化了犹太因素,,读者依然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犹太特性。 虽然弗尔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是犹太性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情结深深地融入到他的血液当中,并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本文旨在从主题和叙事技巧两个角度出发,解读《特别响非常近》当中隐含的犹太性。作者将小说放置于犹太民族的历史传统当中并且和其他美国犹太文学进行对照,分析犹太性对弗尔创作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乔纳森·弗尔及他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并且指出了从犹太性来解读《特别响非常近》的可行性。第一章主要讨论什么是犹太性以及犹太性的普世性。正是由于这种普世性,使犹太性不仅能用来解释犹太人的问题,对于普通人的经历也同样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章将分析《特别响非常近》中所蕴含的犹太文化母题和主题,例如流浪、追寻、大屠杀等。通过将小说放置于犹太历史和文化当中,分析这些主题的历史成因,以及这些反复出现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主题是如何在小说当中体现的。第三章对弗尔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并讨论犹太意识对于弗尔创作的影响。和众多美国犹太作家一样,弗尔在注重小说内容的同时也强调作品的艺术性。此外,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是分析弗尔所采取的这些叙事策略是如何和与文本巧妙结合来更好地突出主题。结论部分重申作者的观点以及犹太文化对于弗尔作品的影响。虽然《特别响非常近》并不是一部讨论犹太人生活的小说,但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主题以及弗尔所选用的叙事策略也是所有犹太作家共同关注的,因此可以说,弗尔的写作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本文从犹太文化角度对《特别响非常近》进行分析,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乔纳森·萨弗兰·弗尔 《特别响非常近》 犹太意识 犹太性 文化母题 叙事技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Table of Contents9-11
- Introduction11-19
- 0.1 Jonathan Safran Foer and 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11-12
- 0.2 Literature Review12-15
- 0.3 Research Objectives15-17
- 0.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7-1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of the Jewishness19-23
- 1.1 Definition of Jewishness19-20
- 1.2 Universality of Jewishness20-23
- Chapter Two Jewish Motifs and Themes in 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23-44
- 2.1 Jewish Cultural Motif23-29
- 2.1.1 The Exile and Wandering History of the Jews23-25
- 2.1.2 Exile Motif in Extremely Loud25-27
- 2.1.3 Quest Motif in Extremely Loud27-29
- 2.2 Jewish Themes29-44
- 2.2.1 Guilt and Redemption in Extremely Loud29-33
- 2.2.2 The Holocaust in Extremely Loud33-36
- 2.2.3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Extremely Loud36-38
- 2.2.4 The Schlemiel in Extremely Loud38-44
- Chapter Three Foer’s Jewish Consciousness in Narrative Techniques44-60
- 3.1 The Mixed Voices44-48
- 3.2 Letters as Narrative Voice in Extremely Loud48-49
- 3.3 Multimodality in Extremely Loud49-60
- 3.3.1. Typographical Devices51-52
- 3.3.2 The Photographs52-57
- 3.3.3 Pen Marks57-60
- Conclusion60-62
- Bibliography62-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卫·哈维;黄晓武;;列菲弗尔与《空间的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1期
2 郑雪来;;阿隆桑方[J];电影文学;1994年10期
3 张曙光;;心灵歌者塞弗尔特[J];西部;2010年20期
4 高杨;;不想平淡——捷克诗人赛弗尔特和他的《世界美如斯》[J];美文(下半月);2007年04期
5 赛弗尔特;张曙光;;赛弗尔特诗选[J];诗选刊;2010年09期
6 吴刚;;在一个炎热的国家中[J];英语自学;1997年05期
7 谢尧明,李前树;著名量子化学家歇弗尔[J];化学通报;2000年09期
8 ;微言大义[J];企业文明;1995年07期
9 陈炳辉;列菲弗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01期
10 朱羽;;现代性的空间与美学阐释——以列菲弗尔空间理论为中心[J];外国美学;2009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兰珍;苗秀楼;;复仇·权利·谎言——评迈克尔·维弗尔的《谎言》[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乔地;赛弗尔:为防治禽流感而战[N];科技日报;2004年
2 朱兵;赛弗尔特——回忆是一种优雅的格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云也退;春天睡了,种子醒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老涂;“摸索”自然[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记者 谢小芬;亚太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格里戈里·杜弗尔等嘉宾抵桂[N];桂林日报;2009年
6 ;甜食非肥胖“元凶”[N];人民日报;2007年
7 早报记者 石剑峰;用幻想的故事探讨“失去”的意义[N];东方早报;2012年
8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纳弗尔蒂蒂像归属之争[N];光明日报;2004年
9 斯嘉;按植物“指令”遥控火星环境[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丹;空间的政治经济学[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晓雯;《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犹太性[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5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8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