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卜生中期剧作中的中产阶级新形象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17-10-07 04:02
本文关键词:论易卜生中期剧作中的中产阶级新形象及其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易卜生中期剧作 中产阶级 新形象 特点 历史影响
【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挪威艺术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以其戏剧作品、诗歌、书信等影响了欧洲文化、震颤了世界剧坛。瑞典学者马丁·朗姆(Martin Lamm)评价其戏剧是“现代戏剧的罗马,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它,复由那里出来”。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一百多年来在世界各国的戏剧舞台频频上演,,经久不衰。如此热烈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剧作本身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情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其戏剧人物的经典塑造也是成就易卜生戏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戏剧理论家廖可兑将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其早期创作为充满民族气节的浪漫主义,中期则为讨论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晚期则是注重表现内心活动的象征主义。易卜生中期创作的剧目被后世学者称之为“社会问题剧”,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对其整体创作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这一阶段剧作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塑造的戏剧人物至今也是戏剧研究和戏剧舞台上最具研究价值的部分,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易卜生中期剧作中所塑造中产阶级人物的新形象及其特点。 在欧洲戏剧历史的长廊中,中产阶级的人物形象在文艺复兴时期便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由于当时欧洲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戏剧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大多以温和的笔锋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中产阶级,以至于在易卜生中期剧作之前的中产阶级戏剧人物一直游弋在戏剧舞台的边缘。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更,中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中坚力量活跃于政治舞台。然而,在易卜生中期创作时,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劳资冲突不断激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因此,易卜生在其中期剧作中,敢于真实地面对现实,深刻剖析各种社会问题,尤为出色的是塑造了精彩绝伦的中产阶级形象,包括孤独的医生、伪善的商人、虚伪的牧师、挣扎的妻子以及冷漠的兄弟,塑造了中产阶级的新形象,呈现出了多义性、扭曲性、先锋性以及自省性的特点。 本文立足于易卜生创作中期的五部现实主义作品,分析其作品中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形象的类别及其特点,并与同时期剧作家比昂逊和萧伯纳所塑造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在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审视中,以发展的眼光,研究易卜生中期剧作中中产阶级新形象的历史影响,阐释其中期人物塑造在欧洲戏剧历史上的开拓精神和现实意义,这对于理解易卜生在欧洲戏剧历史上独特位置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易卜生中期剧作 中产阶级 新形象 特点 历史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33.07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9
- 一、易卜生的戏剧创作6
- 二、中国的易卜生研究综述6-7
- 三、易卜生中期戏剧创作的界定和其中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梳理7-8
- 四、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8-9
- 一、易卜生中期剧作中的中产阶级形象9-16
- (一)中产阶级的定义9-10
- (二)欧洲戏剧舞台上中产阶级形象的历史演进10-13
- (三)易卜生中期剧作中中产阶级新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13-16
- 二、易卜生中期剧作中中产阶级的新形象16-25
- (一)社会公德捍卫者——孤独的医生16-18
- (二)资本主义剥削者——伪善的商人18-19
- (三)宗教信仰卫道者——虚伪的牧师19-20
- (四)伦理道德殉道者——挣扎的妻子20-22
- (五)家庭关系腹黑者——冷漠的兄弟22-25
- 三、易卜生中期剧作中中产阶级人物新形象的特点25-31
- (一)多义性25-26
- (二)扭曲性26-27
- (三)先锋性27-28
- (四)自省性28-31
- 四、与易卜生同一时期剧作家笔下的中产阶级形象31-39
- (一)易卜生与比昂逊笔下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比较31-34
- (二)易卜生与萧伯纳笔下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比较34-39
- 五、易卜生中期剧作中的中产阶级新形象的历史影响39-41
- (一)“社会问题”的回声39-40
- (二)现代戏剧中的中产阶级形象40-41
- 总结41-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Jurgen Kocka,朱健华;欧洲的中产阶级社会[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王忠祥;;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举隅[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汪余礼;;从《易卜生书信演讲集》看易卜生的人生观与戏剧观[J];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4 何成洲;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易卜生到萧伯纳[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5 王忠祥;杜雪琴;;《外国文学研究》与多维视阈中的易卜生评论[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1期
6 陈燕红;李兵;;萧伯纳剧作中的易卜生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6期
7 熊美;;比昂逊戏剧及其在中国的演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86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8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