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幻到现实:德国浪漫主义表现对象的美学演变
本文关键词:从虚幻到现实:德国浪漫主义表现对象的美学演变
【摘要】: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是继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之后的最后一个理想主义流派。浪漫主义作为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前叶的一场文艺运动,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艺术和宗教文化背景。它是以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霍夫曼等众多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的艺术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为主体,形成的独特且卓越的德国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的美学演变与发展奠定了西方近代美学的基础,对欧洲甚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学流派,而是充满强烈的生命意志,可以使人们直面现实与生存中的悲喜,并在这样的生命之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它所体现的真实是心灵与精神的真实,并且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理论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论文首先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诉求,概括其理论核心以及从总体勾勒其文学表现对象的特征与发展轨迹;同时梳理国内外对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而突出本课题研究的角度与研究意义。其次,通过从具体作品入手,详细分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演变过程。论文遵循美学演变的规律,重点探寻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从虚幻的美到现实的真这一发展历程。将浪漫主义的文学题材纵向联系,深化其美学意义。从分析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整个美学演变中得出结论:浪漫主义文学在着力表现情感与想象世界的过程中,把古典主义的人文理想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基于对当时的理性主义文化的怀疑与反思,也出自浪漫主义者真实的生命感受,因而以一种反讽的方式折射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态度。这种内倾化的创作方式无疑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产生做了重要铺垫。 文章按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演变特点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具体方式上分别从艺术、宗教、黑夜、死亡、虚幻的奇异世界以及艺术童话和它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细致且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并以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背景进行具体探究。论文从具体且生动的文学表现对象入手,层层推进、以小见大,最后梳理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演变过程,,为从美学深度探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探寻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式。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 虚幻 现实 美学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6.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7
- 第一章 德国浪漫主义的虚幻艺术17-31
- 第一节 崇尚艺术,通往神灵之美17-23
- 第二节 黑夜与死亡:无限与永恒的象征23-27
- 第三节 虚幻与奇异:情感世界的一面镜子27-31
- 第二章 从虚幻的美到现实的真31-40
- 第一节 “林中寂静”的双重影射32-36
- 第二节 艺术世界的现实因素36-40
- 第三章 心灵外化,通往现实之路:E.T.A. 霍夫曼40-51
- 第一节 剖析内心阴暗的世界40-45
- 第二节 以心灵外化表现现实45-51
- 第四章 浪漫主义的现实态度51-61
- 第一节 反思理性的现实态度51-54
- 第二节 以反讽确立精神理想54-56
- 第三节 诗化生活的现代性56-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洪;认知与文化——视角的再整合[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2 高原;;认知隐喻观的德国浪漫主义根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3 刘小新;阿多诺与海德格尔:对抗和潜对抗[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施旭升;;城市意象与诗意栖居[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5期
5 李智伟;;有爱的地方是天堂——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美学价值[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姜英超;;论冯延巳的政治意志悲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钟思远;;论《古诗十九首》的“时间性”感伤[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明卫红;;中国现代美学权力话语的历史轨迹——兼谈西方本体论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J];前沿;2011年08期
9 谢鸿飞;;萨维尼的历史主义与反历史主义——从历史法学派形成机理角度的考察[J];清华法学;2003年02期
10 李措吉;;神话昆仑:深层记忆中的神圣家园——屈原的精神困境与宗教情怀[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立群;;1980年代新诗的革新与浪漫主义[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叶世祥;;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论话语的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三十年回望[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葛体标;;现代性法则的危机:荷尔德林与当代的回应[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七辑[C];2013年
9 陈洪;;玄学的诗化与诗的玄学化——关于玄言诗的发展、特征和价值的再认识[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10 李西建;;中国美学的诗性智慧及现代意义[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7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闪;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7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8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