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早期音乐创作中和声运用的民族风格问题——学习樊祖荫先生传统多声部音乐理论有感
发布时间:2021-09-04 09:33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新音乐告别了最初借用西洋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形式,开始走向自主创作音乐的新时期,20—40年代是这个新时期从起步到初步成熟的阶段,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作曲家百年来创作多声部音乐进行风格探索的早期阶段①。尽管当时我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但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民间传统音乐,依然对作曲家的多声部创作思维产生了影响。这种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中国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中探索民族风格并不断取得经验的最重要因素。樊祖荫先生数十年来对我国多声部民歌,以及在传统音乐范围内更多乐种的多声部形态,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精辟的理论阐述,为我们研究中国作曲家在和声运用中探索民族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樊祖荫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的核心观点及学术价值
二、反观我国早期音乐创作中多声思维的借鉴、碰撞与风格探索
(一)变奏分合注重旋法风格的协调
1.运用低声部五声音调化的处理手法
2.运用八度旋律夹置和声音程的处理手法
3.运用色彩性和声烘托低声部旋律的处理手法
(二)音高关系恪守调式音列的一致
1.主调型
2.复调型
(三)主题与加花变奏的多声结合
(四)句尾各声部趋向同度音的集中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樊祖荫. 中国音乐. 2016(01)
本文编号:3383021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樊祖荫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的核心观点及学术价值
二、反观我国早期音乐创作中多声思维的借鉴、碰撞与风格探索
(一)变奏分合注重旋法风格的协调
1.运用低声部五声音调化的处理手法
2.运用八度旋律夹置和声音程的处理手法
3.运用色彩性和声烘托低声部旋律的处理手法
(二)音高关系恪守调式音列的一致
1.主调型
2.复调型
(三)主题与加花变奏的多声结合
(四)句尾各声部趋向同度音的集中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J]. 樊祖荫. 中国音乐. 2016(01)
本文编号:3383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3830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