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符号与视唱练耳微探
本文关键词:乐谱符号与视唱练耳微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角度看,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乐谱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不仅是提升艺术价值的方式,同时也被看作是保持、传递符号意义的必要途径。不同符号体系的展开,蕴藏在人类认知信息过程的诸多差异之中。音乐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结构力量的抽象听觉艺术。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看,由创作和演奏合二为一的现场呈现,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音响符号,在时空上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诸多音乐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作曲家通过乐谱符号将其记载而传承下来。乐谱的介入使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相对独立成为可能,不同时代、地域的不同演奏者,均可以通过解读乐谱符号,将其转化为最终的音响。音乐类型是千奇百态的,乐谱区域性较强。作曲家要采集大自然、宇宙中的空间信息融合音乐,或模拟实际融于音乐,再要求演奏能力强的乐手进行二度创作,这都给音乐表演与教学提出挑战。如何还原音乐?这就是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也是“符号”作用的过程,它为表演的二度创作提供更多可行性。 “符号’的广泛应用体现在作曲家把思维转化为“符号”记录于乐谱上,在练习听觉能力时借助头脑中的“符号”进行听辨和记忆,以及视唱过程中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实际音响等。主题旋律、节奏、和弦、曲式、复调等诸多音乐性符号,构建出人们所感知到的音响符号、乐谱符号、感情符号、视觉符号、认识性符号等。音乐感知是集合感觉与知觉、线性与立体思维、具象与意象特征以及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层面的高度统一,深化时间维度中的运动情态和空间维度中的立体表现。本文期望通过对乐谱符号与视唱练耳的研究,阐释“视唱练耳与音乐感知的联系”、“音乐作品中的感知符号”、“感知能力与灵性教育”在音乐教学理念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进而为人类文化传播、民族交流、精神修养、生命休息、心理调整、文化生活、人际关系、人口素质、创造力发展与灵性教育等作出贡献。
【关键词】:视唱练耳 乐谱符号 音乐感知 听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3.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命题之阐述9-10
- 命题研究现状10
- 命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研究重点与难点11-12
- 第一章 乐意通灵、声俱万象的视唱练耳12-18
- 1.1 视唱练耳之双重含意12-15
- 1.1.1 乐之意12-13
- 1.1.2 艺之意13-15
- 1.2 中西方视唱练耳之发展进程15-16
- 1.3 多文化、多哲思的互渗互补16-18
- 第二章 音乐感知与视唱练耳18-50
- 2.1 乐谱文本中的符号感知18-29
- 2.1.1 遗音记谱之启示18-19
- 2.1.2 多重视角认识乐谱符号19-20
- 2.1.3 纷繁复杂的乐谱符号类型及其演进20-29
- 2.1.3.1 文学标题、点睛之笔20
- 2.1.3.2 线间直观体现音位20-24
- 2.1.3.3 线谱的构建“框架”——谱号、拍号、小节线24-25
- 2.1.3.4 动静相宜——音符与休止符25-26
- 2.1.3.5 力度记号、表情术语、特殊记号26-27
- 2.1.3.6 音色与演奏技法符号27-29
- 2.2 视唱练耳中的符号感知29-39
- 2.2.1 不同阶段学生的听觉要素29-30
- 2.2.2 感知符号的听觉训练30-39
- 2.2.2.1 点石成金、丝缕成面——音程30-33
- 2.2.2.2 重叠之声、以和为贵——和弦33-34
- 2.2.2.3 行之有速、此长彼短——节奏34-35
- 2.2.2.4 点线成曲、音享天籁——旋律35-37
- 2.2.2.5 与沉默律制的对话37-39
- 2.3 音乐工作者的符号化记谱39-46
- 2.3.1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作曲家心音记谱40-43
- 2.3.2 循声就势、旧曲重生——音乐采风中的听声记谱43-46
- 2.4 视唱练耳之机能训练46-50
- 2.4.1 “艺术脑”——右脑认读训练46-48
- 2.4.2 视唱和视奏的快速反应训练48-50
- 第三章 音乐艺术之灵性表现50-67
- 3.1 音乐之理性光辉——乐论50-52
- 3.2 “行”中有乐、“为”系佳音——符号化的音乐行为52-57
- 3.2.1 音乐创作——细叶谁裁、雾里藏花52-54
- 3.2.2 音乐表演——游乐境、体神韵54-55
- 3.2.3 音乐欣赏——知乐阐意、心神悦之55-57
- 3.3 理论、乐者、演奏、听觉高度统一57-59
- 3.4 声情并茂、知行合——“符号”在感知音乐中的表现分析59-67
- 3.4.1 感情符号——情绪、情感在音乐中的表现60-62
- 3.4.2 视觉符号——景象、动象、场景、形象在音乐中的表现62-65
- 3.4.3 认识性符号——思想性、戏剧性在音乐中的表现65-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附录74-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晓芬;视唱练耳的特点与训练方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胡艳;浅谈微格教学法在视唱练耳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4年03期
3 孙家国;对当前“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由电视大奖赛“视唱练耳”测试谈起[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李志雄;高师《视唱练耳》课教学策略[J];艺术探索;2005年S1期
5 张虹;视唱练耳及其教学法[J];教学与管理;2005年09期
6 雷光耀;;论视唱练耳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J];音乐创作;2006年04期
7 吴海;;高等师范院校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马萍;;论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6年12期
9 孔云霞;;视唱练耳多学科渗透教学理念之探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颜锐;;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方彩萍;;《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与形式研究[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苏海鸣;;高师视唱练耳三部教材比较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马扬芝;;《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课程学习》[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雅先;;视唱练耳水平与相关音乐活动中自我效能感成因辨析[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玉娣;;走出群众合唱的误区[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6 康玲;;快乐地感受音乐——幼师音乐基本乐科教学的新理念[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志琴;视唱练耳学科需要转型[N];音乐周报;2014年
2 赵方幸;视唱练耳考评有感[N];音乐周报;2000年
3 裴家珍;琴童你学视唱练耳了吗?[N];音乐周报;2002年
4 伊雯 柏杨;视唱练耳普及在深圳提速[N];音乐周报;2006年
5 任志琴;视唱练耳就是音乐的“语文课”[N];音乐周报;2014年
6 张萌;从音乐中来 到音乐中去[N];音乐周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静;默默奉献无怨悔 桃李满园捷报飞[N];音乐生活报;2011年
8 周洲;西安院视唱练耳音乐会获好评[N];音乐周报;2007年
9 胡克非;赵易山的精致生活[N];音乐周报;2010年
10 冯兰芳;首师大视唱练耳音乐会打破常规[N];音乐周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传山;《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翔;视唱练耳基础教学心理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砚涵;对国内两部视唱练耳教材的研究与比对[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名蕾;山东省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萃萃;视唱练耳音乐会的起源与在国内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文静;视唱练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7 孟亚娜;乐谱符号与视唱练耳微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晓航;视唱练耳有效性教学初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琳琳;三部视唱练耳教材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永兰;湖南省高师视唱练耳多声部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乐谱符号与视唱练耳微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7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