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艾柯的阐释学理论解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19:15

  本文关键词:艾柯的阐释学理论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文本意图 标准读者 标准作者 语境


【摘要】:艾柯的阐释学理论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本意图”这一概念,这是其理论展开的原点。它具有三重内涵,一是消解阐释学理论中的历史主义维度,以回归文本;二是为文本诠释设置标准与规范;三是构建一个辩证的动态阐释循环的理论模式。这三个层面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回归文本性,提出文本阐释的目的是发现“文本意图”,而文本意图的理论演绎需要“标准读者”与“标准作者”两个共谋者,前者试图勾勒文本策略,后者是文本策略的拥有者,所以“标准读者”与“标准作者”共享“文本意图”。以文本为指导,艾柯将文本诠释的标准定义为“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语境问题。形成了以文本为坐标,以语境为参照的文本解读模式。最后,将艾柯的阐释学理论界定为是一种动态阐释的循环模式,这是围绕“文本意图”,“标准读者”与“标准作者”三者展开的。具体说来,文本意图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说明文学文本的目的在于发现一种文本策略,产生一个按照文本要求进行阅读的标准读者;而标准读者在对文本意图进行揣测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语法手段与叙事策略的揣度,可以勾勒出一个标准作者;标准作者又表现为一套符号指令或者说是语法手段,一种叙事技巧或者说是叙事策略,使得标准作者的意图与文本意图保持一致,因而可以说标准作者是文本意图的持有者,标准作者体现着文本意图。 人文学科的理论是从假设出发,意在将对象概念化,在理论框架之内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艾柯的阐释学理论毫无疑问的是人文学科的软理论,它试图勾勒一个可以将所有的可能性都包含在内的理论框架。但是无法跳出理论自身闭合性的局限,标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元素并进行修正,框架之中也会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的概念,在理论的整体性之中寻求闭合。具体到艾柯的阐释学理论,肯定读者阅读的创造性与文本所处语境的变迁,作品可以进行多重解读,这就与既定的作品组织形式相矛盾,因而艾柯回到理论假设的文本原点,提出了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的观点;合法而有效的诠释要以“文本的内在连贯性”为坐标,以语境为参照进行解读,但是这种诠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各式各样的诠释之间做出评判,已经无法单纯地借用文本标准,艾柯又回到了理论假设的历史原点,提出了文本诠释是一个历史选择读者接受的过程的观点。 尽管艾柯的阐释学理还具有一些纰漏,例如用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这一量化标准为文本诠释进行价值判断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一纰漏并不影响理论内在的整体性。艾柯自己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框架,纳入开放性的概念以期达到理论的闭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因而,可以说艾柯的阐释学是一次成功的理论尝试。
【关键词】:文本意图 标准读者 标准作者 语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3
  • 一、艾柯阐释学的研究现状10-11
  • 二、全文的布局与结构11-12
  • 三、文章的创新与不足12-13
  • 第一章 艾柯的阐释学“四要素”13-38
  • 第一节 艾柯的“世界”观13-23
  • 一、传统语境14
  • 二、语境之争14-20
  • 三、案例分析20-23
  • 第二节 艾柯的阐释理论术语23-38
  • 一、文本意图24-27
  • 二、标准作者27-33
  • 三. 标准读者33-38
  • 第二章 艾柯的阐释学标准38-42
  • 第一节 文本的内在连贯性38-39
  • 第二节 波普尔的“证伪”原则39-42
  • 第三章 艾柯的阐释学理论模式42-46
  • 第一节 理论的闭合性特征42-44
  • 第二节 辩证的动态阐释循环44-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慧;艾柯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0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20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