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更多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 翻译主体间性 译者主体性
【摘要】:《浮生六记》为清代嘉庆年间苏州文士沈复所著,是我国少有的一部以抒情散文笔法写就的回忆录,亦是作者的一部自传。该书一经推出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1960年英国人舍利·布莱克重译了该作品,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浮生六记》。八十年代美国人白伦和他的中国妻子江素惠在林译本的基础上重新翻译了该作品并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现在白伦和江素惠夫妇的英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在国内出版。 自从林语堂的英译本出现后,许多翻译研究者对该译本及其它英译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的亮点,一般研究者大多从传统翻译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如:目的论、阐释学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操纵学派和多元文化理论对以上三个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展开了探讨,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足之处是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它们的研究范式往往割裂了主体—客体的关系或者将主客体二元对立起来,单一的突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和控制,使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容易陷入“译者中心论”的困境。 随着西方哲学和文论由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转向,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突破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主要是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语言)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呈现了“作者—作品—译者”,“译者—译文—读者”的模式。虽然译者是直接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度的,他的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其他两个主体的影响,译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的前提下,发挥其主体性,才能较好的将原作转化为译文。 本文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从三大方面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林语堂译本和白伦和江素惠合译本的《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文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原文作者和译者的间性,这是翻译活动的第一阶段,以原作为客体。本部分研究涉及:1.译者对原作的选择(译者个人审美能力、个性和气质、艺术追求);2.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译者是否能够打破时空障碍,设身处地了解原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其思想、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等,以原作为中介,通过与原作者的沟通,努力消除时空差异);3.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视角(译者能否有效的理解原作和原作者,需要较强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译者和读者的间性,以译文为客体,笔者将探讨译者和读者的对话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部分研究涉及:1.译者对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水平的了解;2.译者对读者对译文接受情况的预期;3.译者特殊的经历对译本产生的影响,该影响是否被读者认可。第三,译者协调作者和读者的过程,也是译本产生的过程。笔者将对语料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类(语言层面的分类包括语言风格、句法特点和修辞手段,现收集语料75条,实际使用语料21条;文化层面的分类包括习语、典故和文化特定词,现收集语料为88条,实际使用语料29条),通过比较两译本译者在处理语言和文化层面上时,翻译技巧和策略的差异,从而探讨两译本译者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差异。旨在能够更好的了解翻译过程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 翻译主体间性 译者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7-9
- 摘要9-13
- 1 Introduction13-16
- 1.1 Purpose of the Study14-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
- 1.3 Research Questions15-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33
- 2.1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History16-22
- 2.1.1 The los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16-18
- 2.1.2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ince the "cultural turn"18-22
- 2.2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subjectivity22-28
- 2.2.1 The debate on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22-24
- 2.2.2 Studies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24-28
- 2.3 An Over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FSLJ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28-33
- 2.3.1 An over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FSLJ28-30
- 2.3.2 An over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FSLJ30-33
- 3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ology33-37
- 3.1 Shen Fu and His FSLJ33-34
- 3.2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FSLJ34-36
- 3.2.1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of FSLJ34-35
- 3.2.2 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 and their translated version of FSLJ35-36
- 3.3 Research Data and Methodology36-37
- 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wo English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37-68
- 4.1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Mediating the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he Target Readers37-42
- 4.1.1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text authorand the source text38-40
- 4.1.2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readers40-42
- 4.2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Mediating between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arget Readers on the Linguistic Level42-57
- 4.2.1 Shen Fus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in FSLJ43
- 4.2.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FSLJon the linguistic level43-57
- 4.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Mediating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he Target Readers on the Cultural Level57-68
- 4.3.1 Idioms in FSLJ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58-59
- 4.3.2 Allusion in FSLJ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59-61
- 4.3.3 Poems in FSLJ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61-63
- 4.3.4 Culture-specific words in FSLJ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63-68
- 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trategies in the Two Versions68-77
- 5.1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FSLJ69-73
- 5.1.1 Omission69-70
- 5.1.2 Simplication70-71
- 5.1.3 Substitution71-72
- 5.1.4 Free translation72-73
- 5.2 Pratt and Chiang'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FSLJ73-74
- 5.2.1 Literal translation73
- 5.2.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73-74
- 5.3 The Summary of Lin Yutang, Pratt and Chiang's Strategies in Mediating Shen Fu and the Target Readers74-75
- 5.4 The Extent of Lin Yutang's Subjectivity and Pratt and Chiang's Subjectivity inMediating Shen Fu and the Target Reader75-77
- 6 Conclusions77-79
- Bibliography79-84
- Acknowledgements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咏华;;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伽;;基于译者主体性看文学翻译——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杨春泉;;再谈译者主体性与文本的选择——以林语堂与《浮生六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宇;;对《道德经》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5 刘英莲,明方;赏析《浮生六记》英译中文化特色之美的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董晖;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郭骞;;译者主题性选择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J];作家;2008年14期
10 孙红丽;想象与现实中的情爱——《聊斋志异》与《浮生六记》婚恋观比较[J];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沙博里;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7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鹏;《浮生六记》新增本是新“敦煌学”[N];扬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鹏;凸显《浮生六记》“扬州缘”[N];扬州日报;2010年
3 魏泱;一块纯美的水晶[N];中国审计报;2003年
4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5 胡志挥;从弱小到强大[N];文艺报;2009年
6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傅璇琮;《海国记》的发现[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佳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发行稳步攀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董保纲;绚烂之极是平淡[N];贵州政协报;2000年
10 子雨;《狼图腾》英译本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9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仕轩;规范与译者主体性—莱尔《阿Q正传》英译本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香平;从译者主体性看《孙子兵法》三个英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喜庆;从《论语》三个英译本的不同特点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田雨;忠实或背叛:从《狼图腾》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萍;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看《浮生六记》两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D];东华大学;2011年
7 谷丰;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陈红;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湖北大学;2011年
9 吴晓冬;译者主体性视野下的鲁迅小说英译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鲁亚;《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2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5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