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7 18:23

  本文关键词: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文本结构 接受 意义


【摘要】:对于文学意义的阐释与理解,从来都是争执不休的,结构主义者宣称意义来源于深藏于文本其中的结构因素,而接受美学的代表则提高了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意义产生的重要作用等。以“从前有座山”为例,从个别文本出发去分析具体意义的产生与发展,期望通过分析使人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绝对不是结构或者接受者单一极就可以决定的,而对文学作品涵义的分析应把文本的结构与接受者的创造性解释充分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是从再认识的可能性开始,传统的文学理论都有长足的发展,但因为接受美学的介入与心理学的发展,却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两者都对文本的重新认识发生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文本本身对文学意义性的影响,讲述文本如何成为一般的文学性的存在,叙事要素的完整与文本结构都对意义的产生起着作用;第三部分是从接受的角度对意义产生的再认识,文本、作者、读者的作用对于意义是如何发生的,并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受美学如何利用召唤、期待视野、空白点等对意义进行了补充,但接受的文学史却又有着致命的缺点。第四部分对通过两方面的对比与理解,将文本与接受者的影响结合起来看,以此试图回到将作品意义锁定在文本的结构与接受者的创造性解释结合的理解层面上来。
【关键词】:文本结构 接受 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第1章 再认识的可能性10-16
  • 1.1 接受美学带来的可能性10-13
  • 1.2 解读文本的另一种可能性13-16
  • 第2章 文学文本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16-29
  • 2.1 叙事要素的完整性16-19
  • 2.2 文本的结构层次19-23
  • 2.3 文本的象征意义23-29
  • 第3章 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29-40
  • 3.1 空白点的补充丰富了意义内涵29-32
  • 3.2 读者通过召唤结构丰富文本意义32-35
  • 3.3 单极的接受对文本意义生成的负面作用35-40
  • 第4章 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互动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谢辞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秀芬;;钱钟书文学世界中的理性探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2 付优;;明清女性结社综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附:赵德发主要作品目录[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9期

4 俞兆祥;;下村有条向上的路[J];涉世之初;2003年02期

5 赵玉敏;;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6 叶从容;;论新时期文学世界的亲情裂变[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7 ;略萨语录[J];延河;2011年07期

8 罗争鸣;;论醮联及其宗教文学意义[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9 ;古远清“自力庆生”推出三部著作[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10 蒋一谈;王雪瑛;;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蒋一谈访谈[J];上海文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2 陈马林;;反思与重构——“五十年的文学世界”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3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李军;;穿越思想的隧道——读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6 ;年会举行第二场大会发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志忠;;审美如何优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60年》教材撰写的一点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8 德华;;文学的漫游 作品的回顾——记郭沫若文学作品欣赏晚会[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9 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10 卢有泉;;三晋古谣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北齐为例[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N];文艺报;2010年

2 柳冬妩;“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乔叶;文学,我相信[N];文艺报;2011年

5 深圳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俊熹;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黄乔生;此情可待成追忆:文学博物馆的使命[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赖大仁;文学在理想中升华[N];文艺报;2010年

8 ;努力工作 繁荣创作 迎接第八次全国作代会[N];文艺报;2011年

9 ;努力工作 繁荣创作 迎接第八次全国作代会[N];文艺报;2011年

10 尹晓丽;文学意义在电影中的生成[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3 李雷东;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D];西北大学;2009年

4 龙建国;诸宫调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韩梅;唐宋词与唐宋文人日常生活[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云峰;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2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霞;《申报》副刊的两种文学世界(1941-1949)[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森林;论198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话语[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冬梅;没有构图的文学[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秀杰;论博客文学的兴起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7 李双;“郭敬明写作”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恒;冈本加乃子文学世界中的“生命”[D];山东大学;2011年

9 马艳芳;1990年代以来文学影视产业化潮流中的作家姿态[D];兰州大学;2012年

10 郭跻;黑岛传治文学中的死亡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4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04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