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书画创作中的“生”“熟”之辨

发布时间:2017-10-28 20:32

  本文关键词:中国书画创作中的“生”“熟”之辨


  更多相关文章: 书画创作 “生”“熟” 审美阐释


【摘要】:“生”与“熟”是中国古代书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借鉴古代文学理论提出的两个概念。“以生破熟”、“画须熟中生”、“生熟相济”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生”与“熟”作为审美观念在整个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段落:一、唐代以前为萌芽期;二、宋代为成型发展期;三、明清为成熟和深化期。本文以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生”“熟”观念的运用为论述线索,分析梳理这对概念的发展流变形态并做出美学意义阐释。 “生”“熟”审美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经历了由最初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之意,演变到具有美学意味的艺术创作理论,,并首先出现在古代文论中,进而被引用到书画创作理论的过程。 “生”与“熟”理论对中国古代的书画实践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古代书画家们通过书画学习认识阶段“熟前生”阶段;到技术成熟阶段;再到因力图摆脱程式化和工匠气而产生的“熟后生”阶段,真切地体会了“生熟”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内在联系。 “生”与“熟”理论的美学意义首先体现在“生熟”理论要求艺术创作要不断创新求变,加强艺术的表达能力;其次,“生熟”理论要求艺术创作要不断焕发主体灵性,张扬生命自由;第三,“生熟”理论要求倡导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反对艺术创作的僵化、媚俗、工匠之气。
【关键词】:书画创作 “生”“熟” 审美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8
  • 第一章 “生”与“熟”审美观念的提出及发展流变8-17
  • 第一节 对“生”“熟”两字的本意追述8-9
  • 第二节:“生熟”向文论审美概念的转化9-10
  • 第三节:“生熟”作为审美概念被引入书画理论的过程及文化背景10-12
  • 第四节:相关概念12-17
  • 第二章 “生”与“熟”在中国书画实践中的表现17-28
  • 第一节:“生熟”作为书画审美理论的发展流变17-20
  • 第二节:关于书画学习认识阶段的“熟前生”20-22
  • 第三节:关于“熟能生巧”与“熟后生”22-24
  • 第四节:关于“匠心独运”与“得心应手”24-27
  • 第五节:关于“工匠”和“艺术家”的界限27-28
  • 第三章 “熟前生”——“熟”——“熟后生”的内在联系..28-38
  • 第一节:“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对“生”与“熟”的体验28-32
  • 第二节:“熟前生”是走向技术成熟的必由之路32-34
  • 第三节:“熟后生”是摆脱“油”、“流”、“工巧”、“媚俗”前的困顿34-35
  • 第四节:“技近乎于道”——到达艺术创作自由王国的关捩35-38
  • 第四章 “生”与“熟”理论的美学意义38-41
  • 一、“生熟”理论要求艺术创作要不断创新求变,加强艺术的表达能力38-39
  • 二、“生熟”理论要求艺术创作要不断焕发主体灵性,张扬生命自由39-40
  • 三、“生熟”理论要求倡导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反对媚俗的艺术品位40-41
  • 结语41-44
  • 附图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J];;年期

2 周积寅;;郑板桥的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109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09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