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年体验对绘画和艺术教育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童年体验对绘画和艺术教育的影响
【摘要】:让艺术和童年发生关联的方法很多,通常绘画、音乐、舞蹈都能够让我们把艺术和童年轻松的联系起来。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学校受教育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更加正规的体系让我们的童年和艺术发生联系,但基本上都是简单和形式上的。尤其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童年的感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时期对世界的认识最简单的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绘画的简单符号进行的表达。是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取代的。美国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的形式其实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这里理论无疑将人类的个人情感艺术化了,而这种情感符号即艺术形式有着专属它自己的意义和内涵。她也试图将生命形式和艺术形式进行逻辑上的推理,然而我们知道艺术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生命的内容。所以,艺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是对个体本身情感和生命的关注。我们应在艺术教育的取向上也尽量融合这种意义进行教育,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上,我们容易进行正确的引导。因为童年与我们每个人生阶段一样,只有一次。但是这个时期却又和其他的发展时期是有差别的,这个时期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童年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单纯的,美好的。几乎可以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在我们经历了喜悦、悲伤、恐慌、无助之后,对童年又有了不同的认识。人们发现了童年时的经历和体验,影响着人的一生。美好的记忆可能是一生都值得回忆并珍藏的,像是收藏了多年的宝贝,想回忆起那份无法替代的甜蜜,便翻开童年的记忆一遍遍的品尝和回味。痛苦和悲伤也是难免的,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中又会留下怎样不可磨灭印记呢?我们知道这些感悟和经验常常都是感性的,主观的,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容易艺术的博大胸怀和多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儿童更好的人格发展,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童年体验 情感符号 绘画 艺术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一、对童年体验的认识9-14
- (一) 童年体验的定义9
- (二) 马斯洛匮乏性需要对童年缺失性体验的启示9-14
- 1、困难对儿童时期的影响9-10
- 2、马斯洛匮乏性需要与童年缺失10-11
- 3、研究童年体验对艺术创作的意义11-12
- 4、研究体验与反思12-14
- 二、艺术与童年体验的关系14-17
- (一) 艺术的创造性14
- (二) 绘画艺术对童年的影响14-17
- 1、绘画是儿童最容易得到的快乐体验14-15
- 2、绘画是心理创伤的良药15
- 3、绘画是缺陷儿童的表达符号15-17
- 三、童年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17-22
- (一) “丑”与“美”的童年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17-22
- 1、缺失性体验对创作“丑”的影响17-18
- 2、童年体验对创作“美”的影响18-19
- 3、以符号到达的“美”与“丑”19-20
- 4、“丑”和“美”的启示20-22
- 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2-27
- (一) 对艺术教育的认识22-25
- 1、艺术教育的内在精神22-23
- 2、重视体验在艺术教学中的影响23-25
- 3、艺术教育的方式25
- (二) 教师的作用25-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29
- 后记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4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6 张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沈洁玉,蔡玉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层现象与对策——来自安徽农民工的调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朱立国;;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图像美学尝试——读《美的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佳豪;;老人协会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运行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卫;;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沈健;;西塞娜:一个诗歌意象的精神分析——沈泽宜诗歌解读[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树梅;;当代德育教育之我见[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张雅明;;媒介心理学的兴起与媒介心理研究之思考[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学迎;;基督教与儒教的禁欲思想比较[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何国瑞;;《讲话》中的文艺学基本原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8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崔竞生;;论海丝特的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小吉;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燕;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启;冰心散文创作的文化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6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1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