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
【摘要】:游仙诗是古典诗歌史中一个重要的诗歌体裁,具有悠久的创作历史。深入比较研究曹操、曹植与古代朝鲜李春英的游仙诗,要从大量的文本资料入手,同时通过对三位诗人各自生平及创作概况的分析,全面剖析三者在诗歌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的相同与迥异。由于对三位游仙诗的研究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对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的比较研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及新颖的美学价值。 前人对游仙诗的研究大都围绕其发展脉络,以及对个别作家作品为文本的分析,而学界对韩国游仙诗的研究极少,并且没有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游仙诗的比较研究则多以同国、同时代的诗人诗作进行分析,并没有专门著作把中国游仙诗和韩国游仙诗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拟从本文入手,对魏晋时期的曹操、曹植与古代朝鲜诗人李春英的游仙诗进行比较并作专题研究。 首先要考察三位诗人是如何开始进行游仙诗创作的,依据文献材料和学界标准,对游仙诗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三位诗人游仙诗的创作概况进行分析。联系三位诗人各自的生平背景,探析出曹操对神仙思想的热衷与疑虑的矛盾态度;曹植对神道观念的先完全否定,后逐渐接受的过程;以及李春英对仙道神念的虔心崇拜和潜心修学的缘由。通过对三者游仙诗创作背景的梳理,勾勒出三位游仙诗各自不同的创作概况。这样可以避免比较三位游仙诗内容和艺术特征时,在创作渊源和发展轨迹上产生不必要的分歧。 比较曹操、曹植与古代朝鲜诗人李春英游仙诗的异同主要从三者的游仙诗内容和艺术特征两大方面进行研究。游仙作为诗歌创作中的特殊题材,三者游仙诗内容中对愿望表达和涵义传达有相同性,主要从美好愿望和内在涵义两方面进行探析。分别从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作品着手,比较三者游仙内容的不同。比较三位游仙诗的艺术特征,重点从诗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三方面进行探讨,逐个分析同异之处。通过对三位游仙诗的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探析三位游仙诗文学意蕴和审美特征,总结三位游仙诗比较研究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归纳对三位游仙诗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综上多种方面的比较研究下,曹操、曹植与古代朝鲜诗人李春英的游仙诗中展现出了诗画交辉,意蕴深厚,情景丰满的文学特点和研究价值,三者游仙诗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关键词】:曹操 曹植 朝鲜 李春英 游仙诗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
- 1.2 相关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13-15
- 第二章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生平及游仙诗创作概况15-21
- 2.1 曹操生平及游仙诗创作概况15-16
- 2.2 曹植生平及游仙诗创作概况16-17
- 2.3 李春英生平及游仙诗创作概况17-21
- 第三章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内容比较21-45
- 3.1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内容的相同点21-32
- 3.1.1 追仙延寿21-28
- 3.1.2 颂仙抒情28-32
- 3.2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内容的不同点32-45
- 3.2.1 曹操咏仙感怀33-37
- 3.2.2 曹植借仙抒愤37-39
- 3.2.3 李春英羡仙悟道39-45
- 第四章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的艺术特征比较45-77
- 4.1 诗风的比较45-53
- 4.1.1 诗风的相同点45-48
- 4.1.2 诗风的不同点48-53
- 4.2 语言特色的比较53-62
- 4.2.1 语言上的相同点53-57
- 4.2.2 语言上的不同点57-62
- 4.3 表现手法的比较62-77
- 4.3.1 表现手法的相同点62-71
- 4.3.2 表现手法的不同点71-77
- 第五章 曹操、曹植与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的价值77-80
- 5.1 文学价值77-78
- 5.2 美学价值78-80
- 第六章 结语80-81
- 参考文献81-85
- 谢辞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玲;;论曹植游仙诗[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黄丽萍;;曹植郭璞游仙诗比较[J];文教资料;2008年18期
3 金璐璐;;悲剧意识的消解——论曹植游仙诗的时间和空间意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4 刘宝;;曹植诗歌中的泰山情结[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宋玲;;论曹植游仙诗[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李秀丽;;试论曹植的游仙诗[J];语文学刊;2007年18期
7 李子光;;论曹植的游仙诗和郭璞《游仙诗》[J];学理论;2010年33期
8 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9 杨伯南;论曹植的游仙诗[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10 李晓丹;曹植前后期诗歌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锁;;试论阮籍咏怀诗的游仙描写与建安游仙诗模式风格的差异[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王巍;;试论李白对曹植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发展[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大明;;《文选》编诗“以时代相次”考辨[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5 宋尚斋;;纪游文学的发展与曹氏父子的纪游诗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黄志浩;;汉魏诗歌与“汉音”“魏响”[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世忠;;孝敬长老话古今[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杨明;;读李小识[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9 林甘泉;;“拾得瓜蒂结瓜成”——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10 柳卓霞;;20世纪以来唐前咏侠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慧;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碰触[N];北京日报;2011年
2 杜晓青;滔滔洛水 传咏千古衷曲[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刘跃进;曹植创作“情兼雅怨”说略[N];光明日报;2006年
4 郑荣来;曹植说疫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本报记者 丁刚 通讯员 刘跃新 刘婉;有了老曹,,调委会快“失业”了[N];北京社会报;2005年
6 邵景均;用辩证的观点看压力[N];人民日报;2008年
7 司全胜;八斗七步赋洛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边红星;谨防“仇智”心理[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9 穆陶;《中国文人千年“作秀”史》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专家盛赞《水月洛神》[N];郑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曹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贵环;曹植文学的批评史略[D];扬州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立国;宋前咏侠诗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罗文卿;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园;汉魏文学思想的变迁与士人生命意识觉醒思潮[D];云南大学;2011年
8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9 周峨;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野;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苏仁娟;论曹植作品的空间艺术[D];河南大学;2010年
3 刘宏领;曹植与山东[D];山东大学;2011年
4 郭俊芳;唐前游仙诗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朱军;曹植诗赋作品中的写景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崔建荣;曹植乐府“乖调”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罗佳妮;中晚唐游仙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刘玉娇;曹植作品用典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9 孙娟;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笑菊;李白与曹植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1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