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派小说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8:34
本文关键词:中国先锋派小说英译研究
【摘要】: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派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意义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处于复苏与蓬勃发展的阶段,社会思想也得到空前的解放。大量西方现代哲学、语言叙事学理论以及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对当时的年轻一代中国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先锋派小说登上历史舞台,以其前卫新颖的叙述手法,独到的内容思想,以及在文学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与创新,很快成为八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变革浪潮中最活跃的一分子。先锋派小说对叙述手法与语言形式的探索与创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形式主义写作策略所达到的最高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先锋派小说作品被陆续翻译介绍到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与评论家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被视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经典蓝本。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先锋派小说英文译介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从中国先锋派小说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入手,重点围绕两方面进行研究:一、先锋小说语言中偏离常规的词语搭配现象;二、先锋小说中新颖独特的修辞手法。本研究从这两方面着手,通过对比先锋小说的原文与英译本,对译者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先锋小说家刻意偏离常规追求新奇与个性的写作策略,以及译文如何再现先锋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等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的研究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来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作品,包括由安德鲁·琼斯(Andrew F. Jones)翻译的余华小说集《往事与刑罚》(The Past and the Punishment),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维克特·梅尔(Victor H. Mair)等汉学家翻译的先锋小说英译文集《中国先锋小说集》(China's Avant-garde fiction:An anthology);二是相应的先锋小说原文,包括余华、格非、苏童、残雪、马原、孙甘露等先锋派代表人物,共计二十篇作品。在研究中,本文从以上二十篇小说及其对应英文翻译中搜集文本实例,从词语搭配与修辞手法两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再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进行分析研究。在探讨中,本文运用文体学、修辞学、及叙述学三方面理论,从语言风格、文章内容思想的表达、文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力图对先锋小说的翻译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解释。 本研究通过对收集实例的分析发现,先锋小说家采用丰富多样的写作方式对小说语言与叙述手法进行创新与探索,这些形式上的创新构成了先锋小说最独特重要的特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原作形式的保留,从而在译文中忠实再现原文的特色。通过先锋小说原文与英译本的深入对比与分析后,本文指出,译者在面对原文语言形式的创新与刻意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时,往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减与淡化。这一点在词语搭配方面表现地尤为明显。原因是先锋小说家在进行语言创新时往往不遵循常规语法,而译者出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程度与译文流畅性的考虑,选择对原文的语言创新进行淡化,保证原文内容的忠实传达。同时本文也指出,尽管在译文中,原文的内容被如实传达,但对原文形式的删减淡化必然会造成小说整体风格的缺失,弱化了先锋小说独特的文学特征,从而对其文学效果、思想主旨的传达产生一定阻碍影响。 本文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中国先锋小说英译的发展提供启示,先锋文学的译者在翻译中应当加强对原文形式的关注与再现。同时,文章指出,对先锋小说译介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鉴于先锋小说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影响了其后几十年中国的文学创作发展,本文指出,对语言创新在翻译中如何再现的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先锋小说 语言创新 陌生化效果 形式的传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ACKNOWLEDGEMENTS8-9
- TABLE OF CONTENTS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8
- 1.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12
- 1.1.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11-12
- 1.1.2 Practical significance12
- 1.2 Literature Review12-17
- 1.3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METHODOLOGY18-21
- 2.1 Research questions18
- 2.2 Data sources18-19
- 2.3 Research method19-20
- 2.4 Data Analysis20-21
- Chapter Three RESULTS AND DISCUSSION21-48
- 3.1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22-34
- 3.1.1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of Subject-Verb structure22-26
- 3.1.2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of Verb-Object structure26-30
- 3.1.3 Synesthetic collocation30-32
- 3.1.4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of idiom32-34
- 3.2 Unconventional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device34-46
- 3.2.1 Novel simile34-39
- 3.2.1.1 Similes featuring synesthetic experience35-37
- 3.2.1.2 Strange and grotesque similes37-39
- 3.2.2 Metaphor and limited point of view of character39-42
- 3.2.3 Imaginative Personification42-46
- 3.3 Summary46-48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48-53
- 4.1 Major Findings48-50
- 4.2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50-51
- 4.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51-53
- REFERENCES53-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怡;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兄弟》英译本“异质”因素处理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6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1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