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指称在人物语言中的投射和移情
本文关键词:自我指称在人物语言中的投射和移情
更多相关文章: 说话人 指称系统 自我 话语交际 听话人 文学作品 语用移情 人物语言 指称形式 投射
【摘要】: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达是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在自我指称时会使用多种形式,通常会是"我""我们""咱们"等第一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由于种种原因,说话人往往也会选择其他词语或词组来指称自己。结合现实生活中话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从视角选取的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说话人 指称系统 自我 话语交际 听话人 文学作品 语用移情 人物语言 指称形式 投射
【分类号】:I04
【正文快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达是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在自我指称时会使用多种形式,通常会是“我”“我们”“咱们”等第一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由于种种原因,说话人往往也会选择其他词语或词组来指称自己。结合现实生活中话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流;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论“为”与“搞”[J];辞书研究;1996年05期
2 袁周敏;;自称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3 王义娜;;从可及性到主观性:语篇指称模式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7期
4 吴琼;;言语交际中的视角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1期
5 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刘素yN;;第一人称代词在广告中的作用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王亚明;;汉语语篇积极话语分析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高敏;;安徽芜湖方言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8 李丹;;“很+名”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9 刘晓梅;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于建凯;;英汉语主题的结构与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洋;从功能语法角度探讨商务英语致歉信人际意义[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朱翠玉;对新疆7·5事件意义识解和构建的视角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3 袁周敏;方宗祥;;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袁周敏;;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建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郭圣林;;“NP+我”与“我+NP”的语用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王义娜;概念参照视点: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7 黄碧蓉;;称呼语变异使用驱动机制解析[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8 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9 王欣;语用学:人类调适性交际学——J.Mey语用行为理论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大西智之;;亲属称谓词的自称用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列;;论20世纪初的中国翻译文学与性别[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郑奕;;方式原则的违反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李健;;关联理论在文学作品人物分析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安希孟;“思考就是感谢”──浪漫主义与解释学中的自我概念[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5 阿奎;黑格尔“美的理念”和消极浪漫派原则的对立(上)[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张慧子;;NONO:自我、自发、非阐释[J];东方艺术;2007年11期
7 王耀辉;;文学作品语言委婉表达模式解析[J];山花;2009年14期
8 欧婧;;从精神分析角度比较《牡丹亭·惊梦》与《源氏物语·葵姬》的女性人物心理[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朱立元;论文学的多元价值系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10 周忠厚;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3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红梅;;文学阐释学管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9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邓笛;;译者的风格[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9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徐敏;交通改变世界观[N];中国交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杰;文学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孙英馨;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走出自我,获得自我[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3 向勇燕;当下“草根写作”话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5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6 唐阳;从关联理论解读文学作品对话中的间接交际层面[D];天津大学;2012年
7 赵丽平;寻求诗意栖居的人生[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9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12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2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