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诗言志”与“摹仿说”透视中西文化的伦理精神和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7-11-11 17:40

  本文关键词:从“诗言志”与“摹仿说”透视中西文化的伦理精神和科学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 诗言志 摹仿说 先秦 古希腊 伦理精神 科学精神


【摘要】:"诗言志"与"摹仿说"作为中西文论的源头,不仅确立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也作为"轴心时代"的一个重要精神产物反映、孕育和影响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形态。按照发生学的说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依托于所处社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把文学理论同自然和人文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将文学本质、文学功用以及创作风格与深层的文化根源相互映衬比照,可以看出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文学的不同阐释已经折射出了影响至今的中国文化中的伦理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当然,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古代文论的研究也是对当下理论建设的一种反省。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轴心时代’中西文学思想的异同”(项目编号:125240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提到,“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理论著作垄断去了”[1](P35),研究者常常提不出新观点,倒不如“诗、词等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蕴含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1](P35)先秦时期,中国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5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贾宁;;体味空间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研究[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7 尹家琦;;试比较宋代南北方的造园艺术[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8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阚红艳;;论新儒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高旭;;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曾勇;;“道法自然”的生命意蕴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有f;;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10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锐利;论“诗言志”在先秦的嬗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过常宝;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J];学术界;2002年02期

3 韩国良;在己为情 情动为志——“诗言志”本义溯源[J];南都学坛;2004年03期

4 于坚;诗言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杨慧芳;;“诗言志”阐释之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5期

6 杨慧芳;;“诗言志”之流变[J];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韩国良;;论“诗言志”观念产生于西周之初[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施春晖;;“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年02期

9 伍旭坤;崔明;;中国古代“诗言志”与亚里斯多德“摹仿说”比较之我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10 程敬业;;从“赋《诗》言志”到“作诗言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2 水渭松;;对于“赋诗言志”现象的历史考察兼论《诗经》的编集和演变[A];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 总第十六辑)[C];1996年

3 ;选编出版《红旗歌谣》[A];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育曙;开山之钢“诗言志”[N];云南政协报;2000年

2 鲍鹏山;诗言志[N];光明日报;2013年

3 吴思敬;以梦为马,,以诗言志[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杂志社主编 郁葱;以诗言志,以石明志[N];西部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曹静;以诗言志 以诗志行[N];国际商报;2012年

6 任继f ;说“诗”[N];光明日报;2006年

7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N];光明日报;2013年

8 迪春;再现军人气质和公仆风范[N];战士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星垣;由“艺”而“道”[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伟;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明蔚;“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钟厚涛;文本的敞开与意义的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2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72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