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合为时而作”——论情感传达载体的时代性
本文关键词:艺术,“合为时而作”——论情感传达载体的时代性
更多相关文章: 艺术作品 情感表现 论情感 中国戏曲艺术 审美情感 艺术语言 故事内容 审美意识 审美关系 审美价值
【摘要】: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1〕)如果说语言是思想传达的媒介,那么艺术便是情感表现的载体。就像中国戏曲艺术中,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在舞台上暗示或者再现生活中某些场景和虚构的故事内容,传达出自身真切的情感和审美认识,从而引起观者的联想、感想和共鸣。艺术作品建构起来的这种审美关系使艺术主体(艺术家)与鉴赏主体(观众)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上的交流。可见,"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2〕)艺术体现出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是情感释放和传达的有力载体。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雕塑艺委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一、时代精神之载体情。”[1〕如果说语言是思想传达的媒介,那么艺术便是情感表现的载体。就像中 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物国戏曲艺术中,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在舞台上暗示或者再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J];美术;1961年02期
2 刘艺;;创造性的观赏[J];美苑;1985年05期
3 杨太;从信息反馈原理看文艺批评的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04期
4 王仲;;震撼巴黎街头的画家——皮尼翁[J];世界博览;1986年08期
5 治贵;让连环画走进展厅居室[J];美术;1989年12期
6 马国雄;;论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有机性[J];齐鲁学刊;1991年06期
7 赵振汉;细节的“失真”与“太真”[J];阅读与写作;1995年09期
8 尹吉男;;宁静与冒险的艺术——纽约艺术杂感之一[J];人民文学;2001年04期
9 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10 殷双喜;胥建国景观艺术作品——《百家姓》 山石云水皆人境[J];装饰;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超;;浅论实用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与外观设计保护的关系[A];专利法研究(1996)[C];1996年
2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心武;;《等郎妹》存在的理由[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田静;;儿童舞蹈作品与素质教育[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5 王维嘉;李志杰;;室外公共场所雕塑作品合理使用辨析[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6 刘路喜;;有感而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Bruce Allsopp;英若聪;;建筑历史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8 梁章贤;;桥梁外貌与环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9 黄海澄;;艺术的美与真——从扮演杨贵妃的演员增肥说起[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杨远威;;绘画创作个性化散论[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骏;兵团50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面世[N];兵团日报(汉);2007年
3 张亚萌;描绘多彩画卷 讴歌壮美时代[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关宇;郎静山作品价格一路看涨[N];中国摄影报;2006年
5 ;公共场所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纠纷案例[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马银彬;根在大山深处[N];楚雄日报(汉);2009年
7 本报记者 续鸿明;写“繁”更要识“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通讯员 赵夏冰 李美久;富蕴县两部艺术作品摘得北京国际艺术节“金蛙奖”[N];阿勒泰日报(汉);2011年
9 首席记者 伏怡;忆往昔感慨万千 看今朝豪情满怀[N];鞍山日报 ;2006年
10 忻东旺;艺术品价值的判断[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欧仕金;存在的真理[D];吉林大学;2008年
3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5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丽红;瞬间的永恒[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10 赵华森;山寨式沉浸体验与艺术作品的互涉[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晓蕊;艺术作品的双重存在:比厄斯利论艺术的审美性和客观性[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2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广涛;艺术作品自身价值与时代的关系[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5 迟锐;中国新古典风油画人物光线的运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6 徐琪歆;布兰迪修复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7 徐莹;交互艺术[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8 张秋云;论八大艺术作品的纯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强;论追续权[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洪玲;追续权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15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1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