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艺术与社会的“在
本文关键词:重建艺术与社会的“在场”
更多相关文章: 感受力 历史进程 中国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 吴大羽 个案研究 革命历史 文化政治 董希文 泰国曼谷
【摘要】:正"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康德理解为"物自体",笛卡尔表述为"对象的客观性",歌德称之为"原现象",诸种表述各有其语境和侧重。但无论如何,"在场"都意味着是"面向事物本身",感受力及其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可是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把握现实,我们都面临复杂的文化之网和层层语言符码,很难做到无遮蔽状态。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全面转型、急速变迁、惊涛骇浪,中国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变化既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体现,也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分类号】:J202
【正文快照】: “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何审视过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如何审视当代。2014年第二届现;康德理解为“物自体”,笛卡尔表述为“对象的客观中国油画双年展的主题“在场”,是对2012年第一届中国油性”,歌德称之为“原现象”,诸种表述各有其语境和侧N!双年展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凌;;一个人的战争——评新感受力影片《赎罪》[J];电影文学;2008年23期
2 张洪超;;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文学教育(下);2012年01期
3 韦曼迪;;论桑塔格“反对阐释”与“新感受力”[J];大众文艺;2012年09期
4 陈文钢;;论新感受力[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段炼;提高我们的感受力[J];美术;1987年10期
6 刘兴;;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佳突破口——艺术感受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4期
7 于小涵;;如何提高学生在流行声乐演唱中的感受力与表现力[J];北方音乐;2013年05期
8 李霞;;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之新阐释[J];兰州学刊;2010年09期
9 羊亚平;;美术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感受力[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6期
10 张国艳;;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浅谈审美感受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卫东;;写作教学中选材指导的优化策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林平;;论以音乐课提升学生灵魂素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玉中;;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建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平;读沙戈[N];甘肃日报;2004年
2 李玉红;音乐教学“与众不同”[N];伊犁日报(汉);2010年
3 付颖;孩子的语言感受力是怎样消失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作者 左明 安徽电影制片厂;谈影视肖像个性化造型的魅力[N];安徽经济报;2001年
5 耿占春;经济交换与意见交换[N];经济观察报;2010年
6 洁宇;一位普通母亲的感言 母爱的力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永城双桥郭楼小学 郭旭邻;引导学生敢于质疑[N];商丘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9 张淑琼;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有效途径[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郸城县实验中学 许瑞红;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N];周口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锦;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姝景;通向审美解放之路—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许诚;论约翰·济慈的“消极感受力”[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16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1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