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审美惊奇的实现方式

发布时间:2017-11-27 15:33

  本文关键词:论审美惊奇的实现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惊奇 一见而惊 不惊奇→惊奇 惊奇→不惊奇→惊奇


【摘要】:审美惊奇的实现有多种方式,心理过程也比较复杂,但一般而言,审美惊奇有三种常见的实现方式:一见而惊;不惊奇→惊奇;惊奇→不惊奇→惊奇。论文只是通过对三种常见方式的分析,使我们得以窥见审美惊奇产生时一般的心理历程。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
【基金】:云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4RC006)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非同凡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带给接受者强烈的审美感受,体验审美惊奇的激荡与快意。我们不能想象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文学艺术品参够吸引审美主体的目光,也不能设想此类文学艺术品所带来的审美惊奇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心灵,让人惊叹赞绝,必定有其独特、出奇之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晶;审美惊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非云华;;论诗歌之味与饮食之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6 姚爱斌;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朱育江;;孟子形象作为儒家之美的美育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1期

8 白永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探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郭芳;;走向“精神性”教师的教师哲学——评奈吉尔·塔布斯的《教师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王干才;论人本观的三种历史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学建;;电视时代的审美机制:以“惊奇”重获“距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杨琳;;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3 张彩云;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反思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娜;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桂苓;小学低年级图画书阅读指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艳华;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对话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志强;基于乐活生活方式的数码产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32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32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