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
发布时间:2017-12-02 08:21
本文关键词: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
【摘要】:本文从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出发,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对创造性叛逆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唐诗是可译的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唐诗英译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以后的诗歌英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繁荣,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国外学者。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诗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唐诗又是最吸引人注目的宏伟篇章。“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唐代诗歌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主题丰富多彩,成就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是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财富。唐诗英译的历史由来已久,众多的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将这一宝贵财富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因为唐诗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独特结构和特点,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如音律问题,文化意象问题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唐诗形神兼备的“转移”到异域文化中去一直是翻译界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一直以来就有关于诗歌,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很对学者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与此同时,又有很多优秀的译作不断涌现,例如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颇受好评。这些译作的出现表明了一点,唐诗是可以翻译的,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将创造性叛逆引入唐诗英译的实践中是伟大的创新,不仅为解决唐诗英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翻译的发展。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的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提出来的。我国的谢天振教授将这一概念引入了译介学,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事的工作就是从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由于语言的差异,译者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接受环境对译者的限制等各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译文难免会出现背叛原文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将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引入唐诗翻译活动中来为唐诗英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研究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具体译作的分析,将创造性叛逆与唐诗英译相结合,用创造性叛逆来分析解释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进一步论证了唐诗的可译性,同时也为唐诗英译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此同时,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选择的文本数量有限,文本题材也有限。所以在将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多加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张浩逊;《唐诗三百首》纵横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4期
3 李特夫;中国译学标准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高玉昆;论唐诗英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5 朱慧;;诗歌翻译之策略[J];考试周刊;2007年15期
6 杨全红;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董务刚;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优势竞赛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9 彭长江;评诗歌翻译中的“优势”、“竞赛”、“超越”[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6期
10 许渊冲;中国是不是“翻译强国”?[J];上海翻译;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1244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4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