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15 13:11
本文关键词: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
【摘要】:本文意在对普鲁斯特和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进行比较,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追忆似水年华》为文本参考,在对两位作家做出综述比较的基础之上,从国别、性别和审美三方面来分析二人意识流小说的具体异同,以期在对两位作家并行比较之后,既能深化对作家和作品的再认识,也能从中发现意识流表现技巧至今依然活跃于文学创作的活力所在,更希望通过这种比较,扩大阅读视野,关照现代人的内心,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绪论部分,笔者首先回顾了意识流及意识流文学的历史,对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主要分析了其理论来源,疏理了其发展进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两位作家做出综述,并归纳出二人在创作上的相通之处。同时参考前人研究结果,给出立论依据,突出两位作家在各方面的可比性。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为从国别差异入手比较两位作家的创作差异。两位作家虽身处同一流派,但却生长于历史文化背景迥异的两个国家,英国人的刻板造就了严谨的英国文学,法国人的随性进发出法国文学的热情,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Lady伍尔夫必然不会成为贵族普鲁斯特的复刻版,本章着重于从民族和国别差异为突破口,以两国文学传统的差异为工具,一方面比较两位作家分别从本国文学继承的传统:普鲁斯特传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美精致,伍尔夫贯彻了英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严谨庄重;另一方面分析不同传统带给作家的创作的不同。 第二章以性别差异来比较二者的创作。在个人经历方面,例举两人颇多相通之处:幼年开始便饱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成年后又接连经历失怙丧母之痛;爱情上命运多舛,两人身上都有着若有似无的同性恋倾向。但是按照荣格的理论普鲁斯特是一个阿尼玛占主导的阴性男人,伍尔夫是一个倡导“雌雄同体”的女权主义者,两人在具体的创作必将呈现出迥异的叙述。此章主要以具体文本为佐证,分析作家性变态以及作家气质等方面的异同对创作的影响。突出了同性恋对两位作家生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渗透到作家创作中后,导致的作品内容的独特风貌。 第三章为本文重点,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出发,借助于文本的支撑,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文体风格、语言特征等方面一一比较两位作家在意识流文学人背景下的细微差别,如叙述视角的选择:普鲁斯特为第一人称而伍尔夫为第三人称;叙述结构的不同:普鲁斯特是圆拱掩盖下立体书结构,伍尔夫则是立体的同心圆结构;文体和语言风格方面:共同的诗性氛围下伍尔夫严谨和庄重,普鲁斯特则更多随性和闲散。 正文部分分析比较了两位作家创作的差异,归结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入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在结论部分笔者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回顾性综述,突出比较的结论和意义。纽约大学数字传媒学者克莱·肖基提出“巨著的价值,抵不过阅读所需的时间”,笔者却想通过此文,唤起现代人对于内心的关注,进而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温红佳;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的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奎武;;意识流、内心独白及其它——兼论《戴洛韦夫人》中的“意识流”技巧[J];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03期
3 潘建;;国外近五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4 林继红;;《达洛卫夫人》里的叙述声音与话语——兼评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现代叙事艺术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杨跃华;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吉尼亚·伍尔夫[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郑克鲁;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2期
7 林树明;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8 陈安全;;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9 郑克鲁;;普鲁斯特的美学观点[J];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29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9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