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艺术审美看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7-12-16 10:17

  本文关键词:从艺术审美看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杨春时 超越 艺术审美 生存 主体间性


【摘要】:文章从艺术审美活动实际出发,考察杨春时的超越美学体系。通过将艺术审美活动的实例与杨春时超越美学体系内部各理论内核进行比对,认为这一超越美学体系有较为重要的艺术学意义:第一,艺术的素材来源,内容创作,接受理解等都离不开人的生存。因此,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以生存作为美学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范畴是较为合理的;第二,艺术审美的前提是对作品的理解,而这一理解的前提是主体忘却自身的功利观念和主观意志,使得作品的本质自由显现,而这正是杨春时超越美学思想中所极力强调的主体间性;第三,超越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杨春时的超越美学将审美的本质定位为超越,对于解释艺术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美学思想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将超越直接作为审美本质缺乏价值论基础。经过分析,文章认为更为贴切的描述为,美感是主体对自身超越于前一时空内的局限性这一事实的确证,且这一超越不仅仅存在于超验领域,也存在于现实领域;第二,将主体间性作为审美过程的全部对于艺术审美而言过于简单化。艺术审美应该包括:(1)忘却现实,进入主体间性,体验对象;(2)对这一体验进行反思判断,得出结论;(3)对主体“超越”的这一事实进行确认;第三,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缺乏对终极价值导向的分析。文章认为,尽管这一终极价值超越于现实和现世,但它不能超出主体所在精神时空内的文化积淀的意识形态范围。即终极价值的导向受文化影响。 文章对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进行了艺术学意义上的考察与把握,进一步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杨春时的超越美学体系,并为艺术学中艺术美学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思想保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能;评所谓“后实践美学”[J];云梦学刊;1995年01期

2 胡鹏林;走出实践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兼与易中天、杨春时商榷[J];学术研究;2004年11期

3 简圣宇;;超越领域中的主体间性——兼与孙艳侠同志商榷[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4 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胡友峰;;超越美学:一段论争史——兼评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恒健;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邓江权;刘亚斌;;超越美学的人学维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徐向阳;;“光晕”隐退之后:审美现代性的学科反思[J];名作欣赏;2011年02期

9 代迅;日常生活与审美超越——超越美学论[J];文艺评论;2002年04期

10 李明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阶段——新实践美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本期焦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代迅;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百年文学思想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熙涵;“世博会不是嘉年华”[N];文汇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凤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王光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民族国家叙事下的现当代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彭小妮;宁德市美学学会成立[N];闽东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玲玲;从艺术审美看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思想[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10 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5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95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