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三个英译本

发布时间:2017-12-18 00:18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理论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三个英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 文学翻译 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意义未定点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蒲松龄著于17世纪初所著,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发人深思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陆续被翻译成了不同的文字。该小说的英译本无疑有助于外国读者很好地欣赏中国古典小说,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文作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三个不同时期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兴的文学评论方法论,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这一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未完成的,多层次的图式结构,充满了“未定处”,作品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具体化”,文学研究要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的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角色,他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读者),又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译者)。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先在认知的存在,比如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因素,使得不同译者,会对原作产生不同的审美期待,即“期待视野”。此外,一部作品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有许多意义未确定点和意义空白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尽量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契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不同译本的读者也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译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重构,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对文本中的“意义未定点”做了不同的具体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 在文中,作者选取了《聊斋志异》三个不同时期的英译本,翟理斯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译本,梅丹理和梅维恒译本,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期待视野”以及对“意义未定点”的具体化是不同的。像《聊斋志异》这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的经典文学作品,一个译本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需求,也无法完成对其丰富的语义潜能的揭示。只有通过多个译本多次的发掘和诠释,我们才能不断接近完成对它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务刚;;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郭尚兴;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伍凌;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4 许钧;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5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年04期

7 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8 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9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10 潘绍中,赫迎红;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1302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02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