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

发布时间:2017-12-27 07:02

  本文关键词: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 出处:《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空间 文学文本 意义 整合 认知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表征,语言研究必须与认知研究结合起来。文学文本由语言构成,必然也涉及到认知过程,因此,对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也应该考虑到认知的因素。弗科尼尔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正是这样一种尝试,该理论主要以人类的认知活动为基点研究意义建构过程。弗科尼尔系统分析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部分,是认知的反映,并指出:意义建构是通过心理空间的整合实现的。心理空间理论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除了被应用到对指称、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分析外,很多学者也用该理论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如诗歌、短篇小说等,认知诗学对该理论的运用就是后者的典型。毫无疑问,这推动了认知与文学的结合,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纵观心理空间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具体个案,例如对诗歌中某种修辞手法的分析,或者对短篇小说的话语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深入,探讨在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下如何建构文学文本意义以及其中涉及到的读者的认知机制,并且以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又来了,爱情》为例,分析小说在主题层面的意义建构,最后得出结论,文学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并进行整合的一系列动态认知过程。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主体第一部分对文学文本意义进行界定,讨论了传统的文本意义观及心理空间理的意义新观,从而明确论文的立论基础。主体第二部分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视角探讨文学文本意义的建构及其认知。从文本信息的组织与储存、读者相关知识的处理及心理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主体第三部分笔者运用心理空间理论解读小说《又来了,爱情》,分析其意义建构过程。最后是结论部分,笔者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与读者的认知密不可分,而“心理空间”的建构与整合就是读者的一种认知活动,正是在这一活动的指导下,读者得以全面理解文本,并建构出文学作品的各种意义。
[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languag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gnition, and language research must be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research. Literary texts are made up of language and must also involv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literary texts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gnitive factors. Eph conil proposed mental space theory is such an attempt, the theory is mainly to human cognitive activ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raanco Neil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He thought that language is the part of human cogni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cogni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meaning construc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pace.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space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o being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phenomena such as reference and grammar, many scholars also use this theory to analyze literary works, such as poetry, short stories, etc.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poetics to this theory is typical of the latt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on and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宗信;论文学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易兰;;关联理论对文学的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4 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5 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6 王全智;可能世界、心理空间与语篇的意义建构[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7 宋玮;;倒错的时空隧道 荒诞的语篇世界——《阿丽思游记》中的指称系统[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8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9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10 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0期



本文编号:1340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40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