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建构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7-12-28 11:18

  本文关键词: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建构的基础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艺术史 史境 考证 史学


【摘要】: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与建构需要大量而充足的史料(作品、文献),所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上有不少伪造文献和伪作,给史学的研究与建构带来了干扰和难度。无论是何种专门史的建构,都需要对所使用的"史料"进行甄别和鉴定。中国艺术史学的建构同样如此。"史境求证"是研究与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一项基本工作。"史境"这一概念,包含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历史政治与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交流环境等,即强调历史中各种环境之综合。史境与史料(作品、文献)直接发生联系,没有脱离"史境"的"史料",也没有无"史料"的"史境"。故此在"史境"中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解读其各种含义,史料才是有效与有价值的。"史境求证"是建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有效的基本工作。
[Abstract]: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works and documents),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used must be true and credible. The history of a lot of forged documents and forgery, brings interference and difficulty to study and construction of historiography. No matter what special history is constructed,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identif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used.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t is a basic work for the study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to seek evidence from history.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cludes histor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works, literature) directly linked, there is no "histori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nor the "historical" "history". Therefore, it is effective and valuable to exa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o interpret its various meaning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Seeking evidence in history" is an effective basic 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学方法研究”(13YJA760022)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一般而言,研究者在探讨艺术起源的问题时,目光都会集中到远古“岩画”,以此证明艺术起源的种种说法。对于“岩画”的真实性,一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包括艺术史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古鉴定,测定其大致年代,判定真假。如“碳14”,“丽石黄衣”等方法,包括传统的考古测定方法,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邦达;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1期

2 李倍雷;;重庆梁平民间老年画艺术研究[J];民族艺术;2005年04期

3 李倍雷 ,艾伦·约翰斯顿·莱恩;苏州片中仇英作品的考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年04期

4 杨臣彬;;谈明代书画作伪[J];文物;199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柱;亳在大O>说[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冯尔康;;略述清代宗族与族人丧礼[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3 余敏辉;孙建美;;论俞正燮女性人物考据的方法和特点[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4 侯宏堂;“天人合一”观早期发生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贾丽英;论汉代和蕃女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韩江苏;;殷墟在历史教学实践课中的规划与设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9 曲柄睿;;秦汉郎中令与卫尉的权力分野——以《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载刘章击杀吕产事为切入点[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1期

10 喻中;;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曰珠;张永奎;;管仲商业方略与淮夷商贾贸易[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武利华;;汉代装饰墓室的“墓室祠堂”及其意义——以河南、四川汉代装饰墓葬为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立;;以“快乐家园”为“终点”的“生命回归”——门楣画像“车马出行”构图在墓葬“叙述结构”中的“点题”作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乌兰托亚;海日汗;;魔幻:一个艺术的解码——匈奴艺术的形式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陈宇琳;;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兆荣;;人文/文化||生态/生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雄;“害羞”之墙[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明艳;满庭芳—两宋院体花鸟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虹;;历史即解释——关于“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及《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写作[J];画刊;2007年04期

2 晓厚;;《契丹艺术史》出版[J];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3 刘淳;;以问题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J];博览群书;2007年06期

4 秦留;吴育琛;;曾佑和 脑子里有部中国艺术史[J];东方养生;2011年01期

5 郑岩;;锄头掘出的艺术史——读《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J];美术研究;2008年02期

6 朱英荣;论龟兹石窟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7 余丁;;中国艺术,中国标准[J];当代中国画;2007年11期

8 ;近期艺术新闻集锦[J];画刊;2009年04期

9 胡健;;斐西瓦乐·大维德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J];文物世界;2009年06期

10 冯晓;;论中国传统艺术的有机诗画意识[J];东南学术;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建平;王丽;;浅谈汉画传拓技法及装裱[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庆伟;模式?方法?[N];美术报;2007年

2 章辉;把握中国艺术史的灵魂[N];人民日报;2004年

3 顾铮;艺术为何[N];美术报;2005年

4 新闻中心记者 周襄楠;清华园掀起中国艺术史热潮[N];新清华;2004年

5 李心峰邋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打造艺术史的传世经典[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香;中国艺术史研究有了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善之;西方人眼里的艺术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檀梅;文约 图精 益智 悦神[N];浙江日报;2003年

9 张云宽;八艺节群英齐受奖[N];湖北日报;2007年

10 薛龙春;学术背景与书法史研究[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慕羽;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4 吉春阳;秦宣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三凯;潘天寿山水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原晓爽;表演者权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春;“情境分析”与中国美术史撰述[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肖;写意的现实投射[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园;传统语言的当代转译与重生[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申丽花;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评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祺;泰州学派对明末清初绘画思想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5年

7 姜春雷;对三种董其昌研究方法的浅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伟;潘玉良绘画艺术创作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建弟;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薛菁;思想解放与艺术运动[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345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45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