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艺术与专业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媒体艺术与专业教育研究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以加速度的进展改变了人们的牛活方式和态度,除了传统的艺术方式不足以表达人们的精神需求外,科技的力量彻底摧毁了昔日的视觉图像习惯,在一个视听图像泛滥的时代艺术的资源显得更加充裕,它的特征在于表达主体化和多维性。随着80年代IBM的PC诞生,到9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逐渐普及,个体生活已被卷入到一场以bit为特质的信息革命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就艺术创作来说,传统的调色板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已被键盘、鼠标代替了,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升级,也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随心所欲毫无疑问,传统教育中的基础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这些都极大地提醒着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扩大规模的问题,而是在这场信息革命来临之前时,作好学科调整、人才整合的准备,在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共生的格局中,积极面对信息革命所带来的转机和契机。
[Abstract]:Since 20th century and 70s,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hanged people's living way and attitude with acceleration, except traditional art way is not enough to express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has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former visual image habits, in an era of audio-visual images flooding art resources seem more abundant. With the birth of IBM PC in 80s, personal computers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middle of 90s. Individual life has been involved in an information r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b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tremendous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terms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traditional palette has been replaced by keyboard and mouse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has made the artistic creation more arbitrary.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 and changes, which greatly reminds the Chinese art education today is not only facing the problem of expanding the scale. But before the coming of this information revolution, we should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discipline adjustment and talent integration, and actively face the turning point and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the symbiotic patter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new media ar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1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爱新觉罗.启程;西方科学限度初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纪玉山;十六大报告中的经济理论创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3 曹勇;试论当今时代背景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的影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甄洁洪;知识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挑战[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连发明;;建构城市记忆——城市公共档案馆编研功能拓展初探[J];档案管理;2009年01期
7 李永贞;;信息民主与信息控制刍议[J];档案学通讯;2009年01期
8 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9 杜方敏;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对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0年07期
10 韩挺,胡杰明;设计本质探索:为人创造最合适的使用方式[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纪晓岚;;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2 贾园园;张莉立;;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厨房及其交互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3 卢林方;颜桂珍;;防范和处理“法轮功”邪教的对策思考[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4 卢林方;;“法轮功”邪教活动的社会文化成因及其治理对策[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5 胡晓慧;;第八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部分中小企业停业、倒闭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6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晓慧;;金融危机下部分中小企业停业、倒闭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新祝;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恩涛;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公信力流失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铁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辅助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燕;多丽斯·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5 熊勇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盛标;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7 李明伟;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D];河南大学;2002年
8 刘伟丽;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9 袁翎;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电子政府建设[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闫景明;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本文编号:141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