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原初性的外在符合到模拟性的主体反思——现代性文本学与后现代性文本学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8-01-12 16:39

  本文关键词:从原初性的外在符合到模拟性的主体反思——现代性文本学与后现代性文本学的差异 出处:《晋阳学刊》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性文本学 思想构境论 原初性 模拟性


【摘要】: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视域中,文本的既成性与意义的原初性,经由复合性和生产性的发生逻辑,被动态化为一种能指意指的生产过程。思想构境论充分结合了主体的生产性反思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多元编织。它在去中心的、开放的思想生产过程中,颠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当作主体当下所建构的对文本"原初语境"的拟现,从而指向一种后文本学的主体反思。
[Abstract]:As far as modern textualism is concerned, although the text has gained some independence and openness, it is still in an established ready-made stat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always assumed to exist behind the text.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ought is still confined to the unproductive closed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appear the correspondence to some primitive teleology. Through the complex and productive occurrence logic, it is dynamically transformed into a kind of signified process of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fully combines the productive refl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multiple weaving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pen thought production, it subverts and transcends the eternal order of the original truth, and regards the generation of thought as the imperson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text constructed by the subject at present. Thus pointing to a post-textual subject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列宁《哲学笔记》的文本学类型、拟文本的基本特征以及思想构境论的方法论变革,使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根本性的理论命题:思想构境论所归属的理论传统问题。而对它的深入反思,又与现代性文本学和后现代性文本学的内在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梳理和考察意义生产机制的过程中,我们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银珠;;刑法解释的立场选择:客观解释论之提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牛秋业;不可通约与解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金城;;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语言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杨晓峰;;“书写”与“视听”:教研记载模式的价值比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7 陈宋洪;;诠释之思与译论之辩——从诠释学的发展看翻译研究模式的转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王志坚;;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观[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姚满林;;解释冲突的公断(Ⅰ)——论利科对当代诠释学的贡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谢晖;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2 杨效雷;;清儒《易》学平议[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李传印;;关于“易中天现象”的若干思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郭晓艳;教育叙事文本的分析与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缪丹;试论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及其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庆红;“化境”说新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8 李萍;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看《浮生六记》两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D];东华大学;2011年

9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苗苗;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慧雯;论戏曲音乐发展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兼谈戏曲音乐的当代审视与抉择[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2 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黎德锐;;作品意义的开放性与确定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黄莉莉;;论关东戏剧的开放性[J];戏剧文学;1991年09期

5 龚举善;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基本特征[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6 黄德渊;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周春林;略论艺术语言的言、意、象[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周春林;略论艺术语言的言、意、象[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9 曾耀农;开放性:实践美学的发展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10 马爱莲;英语活动课的活动设计与组织[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利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推进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程显玉;;现行焦炭质量指标模拟性的意义探讨[A];高炉炼铁用焦炭质量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孙志华;李金桂;李牧铮;;模拟大气腐蚀加速剂作用机理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张丹;;浅析《未选择的路》内涵的开放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周明洁;张建新;;现代化程度不同地区中国人的人格开放性的差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t,

本文编号:1415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5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