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理论诗学的实践经典——评《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关键词:一部理论诗学的实践经典——评《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品理论是当今文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叶兴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是俄罗斯文艺学分析学派的代表作。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充分论证了不同层面、成分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有机联系,提出了主导成分分析方法,为文学批评从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来全面动态地认识作品的"文学性"开辟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Abstract]:Work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today's literary theory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Ye Xing. > <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on the Russian literary theory analysis school representative. The author not only investigates the basic form of literary work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organic links with regularity among the components, puts forward the dominant the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multi-level structure to a comprehensive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ks provides a clear idea.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青年项目“当代俄国文本分析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08CWW00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第43批)“俄国当代文本分析理论述评”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理论诗学,这是“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以及文学类别和体裁的学说”[1](8)。俄罗斯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叶兴1998年推出的力作《分析文学作品的原则和方法》正是研究理论诗学的典型代表。叶兴在自己的专著中吸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畅;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沈文慧;;互文性:《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2005年09期
4 葛丽英;女性审美与李清照词的情感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钟玖英;双关范围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闫秀平;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万国艳;探求相通点 抓住切合点——谈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8 曾莉;;《欲望号街车》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保红,刘士聪;意象、诗情、翻译——希尔达·杜利特尔诗《山神》与毛泽东诗《十六字令三首》(其二)之比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10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3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若涛;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7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林晓;对大学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淑玲;新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昌蓉;论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晓燕;文学文本理解中读者的主观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fy;理性反思下的文化寓言——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白痴形象[D];吉林大学;2004年
6 冷海鹰;心灵世界的生成[D];扬州大学;2004年
7 王盈;阿纳托利·金作品中的永生主题及其表现手法[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龙森祥;抗争中的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沈文慧;鲁迅作品教学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涂颖哲;文化研究学派的传播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论文学的多元价值系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周忠厚;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S·H·奥尔森 ,金元浦;文学反应的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6期
4 张子良;陈乐平;;文学的本质:人性复归的特殊过程——“文学是人学”新解[J];探索与争鸣;1989年05期
5 王长俊;走出“误读”的误区——诗歌释义学研究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曹俊峰;;对文学观念的历史性考察(续完)[J];学习与探索;1991年04期
7 黄伦生;文学的运动特性与文学的文化价值[J];学术论坛;1992年06期
8 陈旭光 ,冯冀;读者阅读接受:阐释与探奥[J];名作欣赏;1993年05期
9 ;文学概论试题[J];中文自修;1995年01期
10 初耘;林莹;晓林;;“文学概论”综合练习[J];中文自修;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笛;;译者的风格[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6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7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9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李朝全;批评的关键是标准[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2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3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4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翟燕宁;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张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陈新月;文学作品的可译限度——论《水浒传》的再创造性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9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1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