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电子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使"时代"大变样,使这个时代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时代"。从"赛博空间"可以略微窥见电子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互联网等等对文学艺术进行了重大冲击,我们必须予以正视。文艺学、美学必须在承认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使整个社会发生广阔而深刻的变化的基础上,在承认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发生新变化、出现新动向的基础上,研究这些变化和动向,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上的调整。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made "era" a big change. Make this era more worthy of the name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From the "cyberspace", you can see the electronic media,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about social life and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The way of emotion has a great imp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electronic media, the Internet and so o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iterature and art, we must face up to it. Aesthetics must be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 great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makes the whole society have a broad and profound change, and on the basis of acknowledging that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aesthetics, and between life and art, 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new trends have emerged. Study these changes and trends, adapt to these changes and trends, and make theoretical adjust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05;G206.2
【正文快照】: 一、电子媒介造就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电子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使“时代”大变样,使这个时代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它在全世界发展神速,且势头不减;其未来不可限量,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周树青;;“庄骚传统,孔颜乐处”与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薇;;试论文学的产业化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君;;文化:全球化的核心——论詹姆逊的文化全球化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5 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开焱;;“文学的终结”还是“文学时代的终结”[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芳德;;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苏琴琴;;空间·影像·定位——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吴建民;;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疏影;吴建民;;古代诗歌本体论之三种命题[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艳洁;;现代广告创意的游戏化倾向[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陈舒雯;;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城市空间重构——以上海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裴佳;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以美剧《老友记》情感文化翻译为例[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追问模式的三种范型与两种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
2 杜书瀛;;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J];阅江学刊;2010年04期
3 卢映锋;;师记[J];雨花;2007年07期
4 丁国旗;;“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5 邓珏;;在解读中的建构——论梁实秋对西方文学思想的选择与接受[J];作家;2007年14期
6 张谦;;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17期
7 邬春立;;文学终结了吗——围绕希利斯·米勒的四篇文章[J];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法;;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吴锡民;;比较文学之道——读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杜书瀛;;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J];文艺争鸣;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3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4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8 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7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8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28772.html